吕宝亮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bl604

博文

曲折的驾考

已有 3805 次阅读 2014-1-10 07:3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驾考, 曲折

       刚刚参加了美国驾考,不禁想起了去年的国内驾考,特意把之前写国内驾考的文章找了出来,一块儿贴出来,纪念一下,呵呵。

----------------------------------------------------------------------------

2013516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等待,终于听到了工作人员的点名,可以进去拿驾照了,心情是激动而复杂,但拿到手后,看了一眼,也没有什么,仿佛没什么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过程的魅力吧。奋斗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终于如愿以偿,但往往发现达到了目的也没有什么,也就是如此而已。

在去年之前我对学驾照这个事情其实是没有什么热情的,当时心里是觉得学驾照要耽误一段时间,还要花费几千块钱,而自己近几年似乎也没有买车的可能性,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极性,甚至还想阻挠时任女朋友的老婆去学。但工作以后发现,有个驾照还是蛮实用的,徐老师也多次鼓励我去学个本,去年暑假,恰逢老婆的朋友要去报名,问我是不是同去,当时恰逢所里放高温假,就和她去报名了。问了几个太原比较出名的驾校,情况那是相当火爆,说是传闻国庆节后要考试改革,大家都抢着报名,大点的驾校多都排到年底了,甚至排到2013年了,而且都是要求集中时间学习约45天,这么长时间请假怎么也说不过去,还是作罢了。后来打听到一个比较小的驾校,校长是老婆朋友同事的老公,说是随时可以练车,可以周末练,练好了再考试,学车点就在体育场,觉得还不错,问了下价格,也算比较合适,就报了名。

报名后很快就是高温假了,八天的假期,一天没有休息,天天去那儿“日光浴”,心里盘算着趁有时间尽快练,早点拿到本,少耽误一些时间,争取在国庆节之前拿到本。老婆的朋友说不要那么乐观,赶元旦前拿上就行。当时练车的时候,主要练的是正库和反库,我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感觉学车也没有什么嘛,照这个样子,学习上半个月,应该就可以去考试了。但教练告诉我们说,你开着开着就又不会了,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又能进去了,那才是真正的可以了。结果果然如教练所言,反库挂杆真地成了我的瓶颈,直到暑假结束,都在那儿卡着。

暑假结束后,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练车了,只能赶周末去一趟,可当时正值学生暑假,学车的学生很多,周末去晒一天,也就是练上个十几分钟。于是想了各种办法,包括早上六点多起床,赶过去早点练上一次,再回来上班;中午下班过去,趁人少练上一次,反正是感觉挺上心,但考试的安排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去了就是练正反库和移库,于是也就去的少了。八月底吧,去西安开会,驾校突然打电话让考科目一,好不容易盼到但回不去,只能作罢。

机会就是这样,错过了,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本以为上次错过,下一波应该还有我,但这一等就到了冬天了,1019日终于等到了科目一的考试,科目一很顺利,100分。接下来就是等科目二的考试,期间练车也是周末去一到两次,从盛夏等到了严冬,终于在1129日考了科目二。期间的周末几乎都要去驾校去,想想竟长达半年之久,虽然有些郁闷,但毕竟轮到考试了,几个一起练车的还都比较谈的来,练车也是开开心心。考试在太原的国驰远驾校,离市区很远很远,考试那天,和另外两个学员拼车过去,为了早点模拟,早上五点多就起了床,到了那儿有六点多点,天都没有亮,天气也很冷。等到八点多才开始模拟,为了让模拟的师傅指导下,大家还都准备了包香烟,用教练的话讲,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看不习惯,只是自己不够社会。考前驾校还问了大家要不要走关系,活动费好像是600,不过的话还退还本人,过了就算了,我们当时盘算,考试都是电子考,没有什么活动的空间,估计是驾校想拿这个钱,这就像是算卦,准了不退钱,不准退钱,是个稳赚不赔的事情,但大家都比较心虚,还是有几个人交了。言归正传,又等了两个小时差不多吧,终于轮到我考试了,库的考试很顺利,考完就去考内陆,那天抽考科目是起伏路,比较简单也很顺利。科目二就这样通过了。

科目二以后,自信心有所膨胀,盼着赶快考科目三,这样元旦前还有希望拿本,因为已经出了改革的消息,说是驾考从元旦后要改革,增加科目四的考试,科目三还要增加夜考、高速什么的,所以大家都想挤在元旦前考完,早点拿本了事。国内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人们的着急心态,什么都要往前赶,什么都要快。可能是我没有去找校长活动,也可能是人的确很多,反正排到我已经到了27日了,大年27了,其实也可能是其他考试的人都回家了吧,好在是科目二考完后不用去驾校了。当时教练也准备回家,校长不让,情绪自然传导到了我们这里,没练两次,灯光也没有教,就结束了。考前去国驰远模拟了一次,感觉还比较良好,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信心满满。晚上回来,看到群里说我抽到的是夜路,心里立刻有些慌了,因为灯光我不会用,夜路的考试规则我也不明白,夜路的考试又是警官考,打电话问之前考夜路的学员说是特别简单,心里还算稍微镇定了一点。考试时间是7日的凌晨,去了后还模拟了一下,感觉也还可以。考试很快轮到了我,第五个,上车后起步还算顺利,然后是直线行驶也没有问题,可能还是紧张吧,接下来的超车前灯没有打闪,会车又没有打闪,都是按照白天的操作来的,警官就让靠边停车了,离边又有些远,于是交警说出了那句可怕的话:再回去练练吧。原来以为是校长开玩笑,没想到交警还真是这么说,原话,呵呵。

然后又是一个月的等待,二次考科目三已经是317日了,第二次考试,我希望是考白天,因为白天是机器考,可能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吧,我总觉得机器比人可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不会故意刁难你。但考前的结果又让我失望了,还是夜路,抽夜路的比例大约是20%,但就是这么凑巧,就是这么倒霉。但心里觉得还好,毕竟有了上次的经验,应该还可以,考试时我是第三个,前面两个都挂掉了,但他们的问题,我都知道,隐隐觉得,我应该没有问题了。第二个人考试完,到了掉头的路口,靠边靠到了公交站台,就该我起步了,结果起步就到了路口,实线区,警官问我怎么掉头,一下子就把我搞懵了,因为之前驾校说过严禁连续变道,再从起步到实线区也就十多米的距离,不连续变道怎么也到不了最最测车道的,然后就在实线区变到了左侧车道,于是第一次机会就这么浪费了。接下来掉头,我开始的时候路口是绿灯,可能是我动作慢吧,变的过程中,闪了黄灯,警官说我闯灯,靠边停车又让我在公交站前停,没听他的,靠边停车说是靠的近了,然后说我不熄火,不关灯,可晚上考夜路,基本都不熄火不关灯啊,但警察这么说,也没有办法,毕竟那只是习惯而已,于是就这么又挂了一次科目三。考完后,我跟警察争辩了一番起步变道的事情,但没有用。后来我才知道,夜路考试,排号在前面的基本上都要挂掉,因为有个通过率卡着,后面交了钱的要通过,只能卡前面不交钱的,这么想驾校的活动费,似乎也并不是都被驾校留下了。

第三次的科三考试到了418日了,这次终于没有抽到夜路,心里有了几分把握,考试在国驰远驾校进行,早上八点到,但到考试都11点多了,那天天气很冷,头天还是30℃,那天好像是15℃,让人觉得有点想哆嗦。一起考的还有两个兄弟,也是第三次补考了,其中一个很紧张,他先考,给挂了。另外一个和我挨着,在我前面,这个兄弟很悲惨,车子打火有点问题,搞的熄火两次,就结束了考试。轮到我前面一切都还好,靠边停车,打火没打着算熄火,挂了,第二次就有了经验,战战兢兢,但总算没有犯错误。但那考官也不是什么好鸟,总想打扰我考试,边指挥我变道,还边点考试项目,好在我认准了是机器考,所以不听他指挥,到考试结束了,系统提示恭喜,才变道靠边,终于通过了让人恼火的科目三。

科目四的考试,是2013年元旦后新加的,是安全文明驾驶,是理论考试,理论考试没有什么好怕的,我发现不看书也基本都能过关,但也没敢掉以轻心,没事儿就在手机的驾考宝典上面做题,到考试的时候也做了90%的题目了。科目四的考试时间还挺巧,516日,恰好是我的结婚纪念日,所以心情还不错,考试结束后等了一个多小时,本就出来了,至此我的驾考终于完全结束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教练,吉教练,很好的一位教练,退伍军人,人很正值。他的风格是教完技术要领后,基本上不怎么管,靠自己练,好多学员说教练不负责任,其实教练是比较注重人对车的感觉,让自己多琢磨体会,总结适合自己的东西,我觉得这样做很好。教练年纪也不大,长我一岁,所以算是同龄人,话题也比较多,在练车的空余时间我就喜欢和教练瞎扯,天文地理、历史时政、买房、生活反正是都有聊到。教练还很会开导人,科目三我挂了两次,教练说也没有什么,现在挂两次,以后就少领好些罚单,还是挂了划算,一次通过的当然很多是技术好的,也有很多是靠运气过的,他们就缺乏对驾驶的敬畏,往往更容易出事情,所以挂也不是坏事。另外,让我佩服教练的一件事情是,他老婆也在和我们一起学车,和我们一起排队等候,一起排队参加考试,没有丝毫的优待。

总结一下,我的驾考从盛夏到了严冬,又从严冬到了盛夏,历时10月,其中的辛苦和曲折也是对我毅力和耐心的不断考验。最后,用一句和教练闲聊时的戏言来结尾吧:没有驾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859-757583.html

上一篇:美国驾考记
下一篇:傍晚----有点儿凄凉的美丽
收藏 IP: 130.126.227.*| 热度|

1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