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y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xxy2011

博文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已有 10527 次阅读 2013-7-6 16:4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心理, 学习, 经验, 大脑, 学校》

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by Xiao Tong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学习科学开发项目委员会主持的一个课题,由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教育部基金资助,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学习研究专家教授,分别来自美国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历时两年,最后以论著的形式发表。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理解专家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

一、背景分析

(一)学术背景

19世纪末以前,威廉▪冯特建立莱比锡实验室,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的心理,当时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

20世纪,行为主义诞生,在批判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行为主义把学习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认为推动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动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

1950年代末,以计算机建模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崛起,并提出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的新的学习理论。

1980年代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

1990年代后,情景认知理论VS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科学家正试图努力突破信息加工理论的局限,更多的关注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对智能系统内部发杂的信息加工和符号处理的影响,并力图将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研究推向一个高度。

时间的推演,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的变化,人类已经进入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

(二)有关知识、学习与教学的主要观点

1、知识的建构性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建构

  教学隐喻:学习环境的创设

2、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

  学习隐喻: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教学隐喻: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

3、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间互动的产物

  学习隐喻: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社会参与

  教学隐喻:建构“实践共同体”

4、知识的复杂性

  知识是主观的、不稳定的、结构不良的,难于直接传递

  学习隐喻:掌握组织成系统形式的知识的不同方面

  教学隐喻:关注学生认知建构物的独特性

5、知识的默会性

  知识完整统一体需要探索明确与默会知识的互动、转化

  学习隐喻:学习默会的但是重要的知识

  教学隐喻:让隐含在学生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发挥作用

二、全书概要

学习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功能。比起其他生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的教学中得到的,而是通过高度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学来的——阅读、数学、科学、文学以及一个社会的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数学和历史知识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这给学习带来了新的问题。学校中所教知识的价值在用应用到学校以外的情境中使其实用性开始受到质疑。

科学现在对学习过程以及能力表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新近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在从事问题解决任务中的复杂推理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核心学科学习过程中人是如何获得技能和理解的。本书呈现出对学习原理的一个当代的解释,这个概要对新的学习科学做一次总括性的回顾

(一)改变学习概念的五大主题

在过去的30年中,有关学习的研究在五大领域中产生了新的学习概念。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重心己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

1、记忆与知识的结构  

记忆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联想e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含知识,也涉及到意义。知道学习者是如何组织信息结构的,这特别有利于人们理解隐含于有效理解和思维的条理化的知识的性质。

2、问题解决与推理的分析

当代最具影响的学习理论之一是对专家学习者的基本研究。学习理论现在能够解释学习者是如何获得寻找问题空间的技能的,以及在很多问题解决情境中他们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一般策略的。新手学习者学到的问题解决技能与熟练掌握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的专业技能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3、早期基础

运用创造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婴儿在控制情境中的反应揭示了早期学习的发展。对婴儿和幼儿的科学研究显示儿童的〈先天〉学习素质和后天出现的组织和协调信息、做出推论、发现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者们正在重新思考儿童入学时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对学校学习的有利的影响。

4、元认知过程与自我调节能力

个体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些控制活动促使自我监控和对个体行为的总体控制。这些活动有这样一些策略:预测结果、事先计划、分配个体的时间、向自己做解释以便提高理解、记住并充分把握失败的原因、激活背景知识。

5、文化体验与社区〈共同体〉参与

参与社会实践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包含了与已有资源、约束、限制、可能性等保持一致,这些都存在于共同体的实践之中。学习得到社会标准的剌激,在其中寻求理解的价值。早期学习通过成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得益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这些活动为婴幼儿提供了文化标准和规范的解释与结构,而这一过程早在儿童进入学校前就已发生。

(二)讨论的主要问题

信息和知识的飞速增长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精明阐释的,“求知”的意义以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和使用信息。人类的知识急剧增长使教育无法面面俱到,而且,人们更多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必要的认识工具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获得创造性地思考有关历史。科学技术、社会现象、数学和艺术时所需的知识。

本报告讨论了与深入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关的六个领域的研究:在学习中先前知识的作用,基于大脑发展的早期经验的可塑性和相关问题;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理解学习;适应性专业知识以及学习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本报告还讨论了另外五个与支持者有效学习的教学和环境有关的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迁移和广泛应用所学知识的条件,学科内容独特性;支持学习的评价以及新型教育技术。本报告研究人是如何学习这个问题时,采用了大量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说。并精选了一些经典的实验收录在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全书读其来也比较轻松,引用大量的实验作为论据也很有说服力,能让读者信服。从学习者与学习,教师与教学到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都有详细的设计。该书主要围绕:什么是学习、你学到的知识是从哪来的、怎样才能使学习有效率这三个问题展开。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人的一项基本的、习得性的机能。学习并非人之特性,但比起其它动物来说,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行动者。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解释,我的理解的学习就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体验和探究中主动的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我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交互的过程。

2、你学到的东西从哪里来

人学到的很多东西并非从正式的教学中得到的,很多是通过某一个信息系统学来的。信息系统是高度系统化的、有组织的,信息系统又有正式的(formal )和非正式的(informal )之分。

数学、物理、医学、文法(学)、历史…需要接受正规训练,通常这种训练在学校中进行。但是这些知识在不断增长,内容越来越复杂…学校中所教的知识的价值在运用到校外情境中时,适用性受到质疑。

3、怎样才能使学习有效率

知识和技能必须拓展到最初学习时狭窄的情境以外。学习者知道所学知识什么时候能够被运用(所学知识的运用条件)。学习须有概括化的原理作指南,以扩大知识运用范围。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时迁移才能发生。如果学习者具备概念性知识,他的独立学习就容易。需要理解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之间的异同程度,理解一个问题的总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变得有意义,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启示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长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没想要教,而他们却学会了。”很多老师都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没想教不等于不教。什么是好的学习,我们一直把老师教的好放在首位,怎么样才算教的好呢?好的学习不是来自教师找到了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更好的机会去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建构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探究中的。

“鱼就是鱼”的故事描述了一只青蛙给鱼讲外面的世界,而在鱼的头脑中印象出的各种物体都跟鱼差不多,牛是四条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鱼终究是鱼,这也提醒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受参与探究学习,这样建构的知识是深刻的,能长期影响学生。如果我们把那条鱼带离河流,让它去亲眼看看牛、鸟,去听听他们怎么叫的,也许鱼的头脑中的鸟等就是正确的印象了。但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教学,在已有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在教学上的合理引申,就是教师需要注意学习者原有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对所学科目的影响。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特点需要我们去关注和重视。首先是儿童有主动了解他们世界的兴趣和偏爱;儿童是无知,但并不愚;儿童缺乏知识,但他们具有利用理解的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儿童是问题的解决者,因好奇产生疑惑和问题;儿童试图解决面临的问题,也寻求新的挑战。他们坚持不懈,因为成功和理解是自我激励的;儿童很早就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元认知;儿童天生的学习能力需要加以引导。这些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重视。

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很多学者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主张,支架式教学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使儿童对任务感兴趣;同时简化任务方法,减少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样儿童便能处理加工成分,并确认达到任务所要求的时间;激发儿童的动机和确定活动的方向,维持儿童对目标的追求;标示出儿童所采用的与理想的解决方法之间差异的关键特征;控制好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挫折和风险;展示所要从事的行为的理想模式。只有做到这些,学生的体验和探究才能深入。不管是什么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体验和探究中建构新的知识,不断的学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5920-705869.html

上一篇:读《how to solve it》
下一篇:解读《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常规科学
收藏 IP: 112.112.81.*| 热度|

3 孙学军 袁贤讯 李本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