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应邀在ICM2010上作了题为Backward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Expect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的大会报告。他是中国大陆学术界第一位作1小时报告者,这标志着中国概率论研究在某些方向已接近世界前沿。
自华衡芳(1833-1902)和傅兰雅(1839-1928)所翻译中国第一部概率论著作《决疑数学》问世,历经百年中西概率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中国概率论研究已从最初的引进融合、后来的奋起直追,至现在某些研究方向进入了前沿跟踪阶段。
笔者认为,中国概率论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孕育时期(1880年以前) 考古发现,卜筮活动在殷商时代就已盛行,而甲骨文计数系统也形成于同时代。随着原始赌具和计数系统的普遍应用,人类对随机现象逐渐形成了一些朴素认识。研究表明,《周易》中已有一些统计原理,贾宪(1050左右) 比B. Pascal早500余年发现了“贾宪三角”即西方“帕斯卡三角”,而中国古代置闰法则蕴含着一些概率原理。
第二阶段:引进传播时期(1880—1935) 《决疑数学》把西方概率论较为系统地引进了中国,同时一些留学生也逐渐把概率知识带回国内。周达(1878-1949)的“斯忒林公式解证”是中国学者对该公式的第一个初等证明。1915年创办的《科学》月刊,先后刊载了一些有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文章。
第三阶段:融合渗透时期(1936—1955) 西方概率论逐步渗透融合到中国传统数值算法。在西南联大期间,许宝騄(1910-1970)首次开设了“数理统计”课程,并招收概率统计方向研究生王寿仁(1916-2001)、钟开莱(1917-2009)等。而许宝騄当时所发表论文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5年郑曾同(1915-1980)所发表“关于独立随机变数之和的渐近展式”是中国最早关于古典极限定理的论文。
第四阶段:发展壮大时期(1956—1976) 1956年的全国第一次科学规划确定“概率统计”为数学科学发展的重点学科之一,同年在A.N. Kolmogorov的建议下,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概率统计教研室,此为中国概率论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56年秋,北京大学数学系开始举办概率统计培训班。期间一批优秀学者如梁之舜、江泽培(1923-2004) 和王梓坤等前往苏联学习概率论。
第五阶段:繁荣昌盛时期(1977—现在) 目前中国概率论研究队伍已形成规模,且愈来愈强大。中国学者已在马尔可夫过程、测度值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骨架过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陈木法运用耦合技巧解决了一系列特征值估计问题,彭实戈则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方向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等。
从国际上看,近30年来概率论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如半鞅的随机分析、大偏差、狄氏型、粒子系统与随机场、超过程、Malliavin分析、白噪声分析、量子概率、数理金融学和随机排队网络等。今日概率论不仅汇入了数学科学主流,且逐步走向前沿而引领数学发展,这可从一些国际数学大奖中略见一斑。诸如2006年K. Ito获首届Gauss奖;同年W. Werner和A. Okounkov获得Fields奖;2007年S.R.S. Varadhan获得Abel奖等,其研究工作皆隶属于概率论范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