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垄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方向错了,这一代人感觉不到,下一代人才能从中消受。贻害无穷啊!今天的人们看张勋复辟,大笑不已;今天的人们看50年代的大跃进,也觉得荒谬;今天的人们看今天的教育产业化,教育精英化,教育科学家化......
自从教育完成了体系建设并产业化后,其垄断的性质就暴露无遗了。教育是个长期的活,敢违背它以身试法的人不多见,毕竟这是个针对人的产品,而且是自己的下一代,是自己全部的希望所在。不上小学和中学是违法;不接受大学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不读研不能成为高端人才;教育的垄断就这么形成了。
随着教育垄断的形成,有教无类,因人施教,会演变为有钱有教,因钱施教。小学、中学、大学会不断扩大规模,追求规模化效益;各类培训机构会风起云涌,争分短期教育这杯羹;答案标准化、考试标准化、选拔定量化是必然的结果。教育垄断的后果:高收费;产品化;文凭化;排斥其它教育方式。因此,批量化的教育并不便宜,每个家庭在教育上的花费大大增加了,而不是减少。国家也从体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种投入似乎永远都不够。批量化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标准化教育;它能够为社会化大生产快速提供各类工位所需工种。人变成了半成品,经过这样的教育变成了产品。
教育垄断的结果,必将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如果能够把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称为素质教育的话。职业教育涵盖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最后两种往往迷惑人,似乎以为那也是素质教育。当然,对于少数人,任何教育都可以是素质教育。换句话讲,对于大多数人,所有的社会化打上官方烙印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即使小学也不例外。当然,这样的后果已然显现。人才培养,从培养批量化、产业化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骗局!
垄断,也就意味着不能长久。看看国外的教育,大抵可以发现,教育在变,只是相对一代人而言,变得慢了些。如果不想成为某个时代片断的牺牲品,思考并作出跳出洪流的选择或许是件事儿。很多人看出了端倪,选择出国接受教育,那儿的教育更人性一点,更尊重人一点;也有人选择复古,但似乎难以长久;其实,现实一点的是自救,在接受但别太迎合目前教育的同时,借助书籍、新媒体等技术优势,进行自救,自己给自己安排适当的教育。
2014年2月1日整理于北京家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3-3 0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