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出版专栏(8):科学表达的形式美 精选

已有 6436 次阅读 2009-6-28 22:43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出版, 科学表达

(本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9年第十二期)
 
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教授打出了一张幻灯片,他还没有说话,全场就爆发出一阵掌声。原因很简单:这张荧光染色的显微照片非常清晰、直观,非常漂亮,堪称同类研究中难得的杰作,它的说服力不言而喻。
 
这让我们领悟到,科学的表达方法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它同时也决定了学术交流的状态和效率。
 
在从科研学徒成长为科学家的过程中,科学表达是一门无法绕过的学问,它包括了多个层面。最基本的层面是对表达元素的设计。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学绘图。在过去,手工绘图与绘画几乎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常常让一些新手望而生畏。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时代,计算机、摄录机等技术工具的介入使得科学插图的制作难度降低了,创意空间极大地拓展了。
 
值得赞叹的是,一些科学绘图已经超越了表达科学内容的单一用途,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作品,它们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幅传世的画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卯晓岚教授的彩色绘图专著《中国蕈菌》就是这样一部独一无二的大书。其中的1000多幅大型真菌彩绘令人大开眼界。
 
科学表达形式美的第二个层面是对表达元素的巧妙组装。这往往需要从受众的阅读习惯出发,在出版物或演示文档中采用变化版面、灵活配置图表等方法,让科学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高效。这是一个更能让我们发挥创意的方向。
 
英国人Gregory Petsko和美国人Dagmar Ringe就是两位擅长此举的专家。他们合作编写了一本《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入门》(Proteins Structure and Function),开篇第一句“顺序决定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学的真正中心法则”就有种高屋建瓴般的透彻,并带出了整本书的表达风格。全书按照模块化的原则编写,每一节以两页纸为单位,恰好在一个视野里,内容涵盖了一个独立的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字、插图、概念和参考文献。这种方式非常便于学习和查阅。
 
国内的专业著作能够做到让读者轻松阅读的并不多。科学出版社自今年开始推出的《图解版分析技术与实例丛书》算是一种尝试。该系列最新出版的一本是北京化工大学于世林教授的《图解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与应用》,全书包括了374幅图和93张表。于教授在“前言”中说:“希望读者能在一种比较轻松的气氛中,用感官直觉去帮助大脑思维,在较短时间的阅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分析信息。”
 
科学表达形式美的更深层次则可以触及到学科内在的组织形式上。
 
本人读研时,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在《科技导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公理化生物学——一个有趣的尝试》的文章,提出了按照数理科学的形式重新组织生物学科的观点。当时我特别想让自己深爱的生物学也具备某种理论逻辑结构的表征,而不只是一门描述性的、基于实验和观察、偏于应用的一门科学。尽管从根本上讲,生物学不具有超越于数理方法之上的自己的特殊方法,其理论不具备独立性,但公理化实在是太诱人,我在文中写道:其严整简约的形式,正体现了科学的“美学动机”。把支配生命现象的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找出来,按照“公理”、“定理”和“命题”的形式进行包装,再将生物学各个门类的相关知识重组后贯穿其中,这就是“公理化生物学”。
 
后来我发现,这是一个看似新颖却十分幼稚的想法。但类似的思路我至今认为仍有意义。毕竟,科学表达的条理性让我们享受到了理性之美,投入地去追求一次,总会有所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240843.html

上一篇:出版专栏(7):交叉研究是科学的常态
下一篇:出版专栏(9):隧道尽头的光
收藏 IP: .*| 热度|

3 柳东阳 魏玉保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