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 欲罢不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okscent 其实,我是一个编辑。

博文

出版专栏(6):科研的起点

已有 5119 次阅读 2009-6-3 21:37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科技出版

(本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09年第十期)
 
大学三年级时我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航天飞机上天,月球踩满人的脚印的今天,人们对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疾病、精神的疾病,是怎样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我开始正式选择了这个方向。……我时刻都听到一种声音在呼唤着我。这并不是自作多情,是责任,是需要。”
 
那时的我并没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科研的逃兵。在拿到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之后,我离开了这个圈子,当了一名编辑。然而,早年对科研的感情尚没有彻底熄灭,我转而开始反思这样一个问题:科技出版与科学研究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这涉及到行业的本质,远不是一句“传播知识”或者“培养人才”所能道明的。郎咸平教授曾对电影行业的本质做过这样的描述:刺中观众幻想的神经。我喜欢这种一针见血式的概括。在今年3月份的一次论坛上,我提出了我的观点:科技出版业的本质是为科研提供起点和终点。科研工作总是以研读文献为开始,以发表论文和专著为结尾,这一头一尾正体现了科技出版的价值。
 
文献的影响早在我们步入科研大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书荣教授编写过一本仿生学读物《自然的启示》,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很大,据说至少印了6次,发行40多万册,很多人都来找他谈过那本书,还有的说他们是受了那本书的影响才决心学习生物学的。
 
在步入科研大门之后,通过研读专业文献来制定课题计划几乎是规定动作。文献的海量积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使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表面上看,这为科研选题的滋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我们的视野并没有因此受益。一旦我们想跳出自己狭窄的领域把握全局,就显得力不从心,几乎要迷失在文献中。
 
由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四部委联合发起和组织的“10000个科学难题”征集活动及系列图书的出版,就是想给科学问题择其重点理出一份清单,为基础研究打造一个构建起点的脚手架。这一重大项目已推进了两年,开始阶段的诸多争议已渐渐变成对结果的期待。作为阶段性成果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三卷已于近日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三本书均由国内成绩斐然的一线科学家担任编委,收录了三门学科中尚未解决但意义重大的问题若干。其中,数学卷收录难题250个,物理卷收录302个,化学卷收录183个。
    
这套材料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确立科研目标,现在判断还为时过早。一些编委们也觉得这次只是抛砖引玉。但聪明的读者最该去想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资源。这方面,有人带了个好头。
 
2008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徐光宪院士在为化学卷所作的序中建议,研究生要先通读该书,再考虑选题。不但研究生要通读,此书还值得研究生导师、高中化学老师、化学研究者们通读。他还介绍了通读的方法:先建立自己的化学知识框架,然后把这180多个课题分类纳入其中,并和当代化学的国际前沿领域做比较分析研究,从而使自己对当代化学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进而启发思维,选择课题方向。
 
科研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起点和终点就是一个循环。如果我们反过去看,高质量的科学问题既指明了方向也展示了成果。我们又何尝不能把《10000个科学难题》当作是一次历史成果的检阅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06-235952.html

上一篇:出版专栏(5):做实验室的思想者
下一篇:出版专栏(7):交叉研究是科学的常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