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第十四届昆虫分类区系学术年会总结报告(2015年7月17日)

已有 3969 次阅读 2015-9-25 15: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总结, 学术年会, 昆虫分类区系

14届中国昆虫学会

昆虫分类区系学术年会总结报告

乔格侠、任东、朱朝东

 

在承办单位河池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和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14届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学术年会在广西宜州顺利举办。

根据不完全统计,参会人员共323人。大致分类信息如下:

职称分布情况:正高级(教授、研究员)45人、副高级(副教授、副研究员)37人、中级(讲师、助理研究员)32人、博士后7人、研究生(博士生、硕士生)162人。

区域分布情况:除1位专家来自新西兰外,有52人来自北京、40人来自广西、25人来自贵州、24人来自陕西、23人来自河北、21人来自辽宁、19人来自广东、19人来自云南、17人来自上海、15人来自天津、14人来自重庆、10人来自江苏、7人来自浙江、7人来自新疆、5人来自河南、5人来自山西、5人来自内蒙、4人来自福建、3人来自安徽、2人来自江西、2人来自山东、2人来自四川、2人来自宁夏、1人来自湖北。

此次会议共有9个大会报告,49个分组报告。

报告主题覆盖情况:

分类学:17;分类学研究进展:11;线粒体基因组分析:5;生物学:4;系统发育分析:4;昆虫信息学:3;区系分析:3DNA Barcoding3;昆虫地理学:3;形态学:2;整合分类学:2;资源利用:1;古昆虫学:1

报告覆盖类群:

弹尾纲:1

昆虫纲:5;同翅目:16;鳞翅目:10;膜翅目:7;鞘翅目:5;双翅目:4;长翅目:1;直翅目:2;广翅目:1;捻翅目:1;積翅目:1;蜻蜓目:1;螳螂目:1

从报告主题和类群覆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在类群标本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整合了其它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掘出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几个研究团队加大了对类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同时我们从两个分组会场情况了解到:今年报告人和听众交流较好,越来越多的年青学者和研究生对感兴趣的类群和报告内容积极提出了有意思的问题和建议。

中国蚁墙蛛蜂新物种用蚂蚁保护后代论文发表后,作者受邀在Communicative & IntegrativeBiology杂志撰写一篇观点性论文,谈形态分类学和博物学研究。该短文强调了野外观察形态分类学在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新种发表背后还有更加有趣的故事,也有较多的工作可以做。大量的物种严重缺乏野外观察数据和分析。整合多个角度,包括生活史、行为学、相互作用、功能形态学等方面,对一个或者几个物种进行深入研究,还是有可能在较好的专业杂志上发表成果。

这次统计有一半的参会者为研究生。我们借此机会,简单介绍一下建立昆虫分类鉴定群这个虚拟交流、研讨平台的初衷,希望它能够起到下面几个方面的桥梁作用:1)专业同行之间的桥梁 - 即时分享昆虫研究的乐趣;2)学者和学生之间桥梁-  吸引年青人并培育他们对昆虫研究的兴趣;3)和其他专业同行之间的桥梁- 可以通过图片尽快找到类群的专家,提高鉴定效率;4)专家和标本之间的桥梁- 丰富并拓宽昆虫标本分布和采集信息。这个想法开始得到很多植物保护和农业昆虫学工作者的支持,并逐渐推广到检疫检疫、昆虫生态学和多样性研究领域。QQ群发言、回复、讨论,一切均由群员看时间方便,不在一时一刻。

目前,不是所有的昆虫分类学专家都上网或者用QQ。年轻专家,方方面面的压力大;中年专家担子重,事务繁忙;老年专家则忙了一辈子,需要安享退休之后的乐趣。如果有感兴趣的专家,还希望大家支持并邀请进来。在诸位同仁的努力下,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生和爱好者加入进来。大家都对分类或有兴趣,或有需求。希望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把分类学的成果分享并传播出去。

我们对大家提出一些建议和期待:

夯实分类基础;同时在分类工作的基础上,平衡好下列几个关系:

1、       分类与生物学研究;

2、       室内与野外工作;

3、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4、       数据采集与分析相结合;

5、       业余爱好向专业工作人员转变;

希望加强对分类学各个环节难点的思考与总结,把分类做到极致。期待下次会议能有一部分研究生关心分类学新思路、新技术的探讨性工作。

会后,河池学院组织了近160余人的昆虫考察队伍,分别奔赴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采集工作。所有费用,由参会代表自行支付。相关成果,考察结束后,考察人员须三个月内向保护区提交名录及命名好的标本副本份1份和照片。

最后,再次感谢河池学院对本次会议的鼎力支持,各位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期待大家在后续的野外采集工作有丰硕的收获;在回程中一路顺利。并希望在下一次会议中再和各位新朋老友交流新的昆虫分类研究进展!

 

谢谢大家!

20157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923337.html

上一篇:《第一届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研讨会》第一轮通知
下一篇:第一届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网络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收藏 IP: 218.25.98.*| 热度|

2 张叔勇 刘秀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