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趣始于好奇心和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去和他们一起研究、探讨。
从大学本科开始,我从农村进入城市,有很多不了解的需要去了解;从高中进入大学,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自由、选择、尝试。后来不断学习生物学,感觉太多的现象值得去探究,去好奇。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经过不同专家的指引、先生们的影响,我慢慢就养成并习惯于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我也结识了很多前辈、同行和朋友,并推动了自己在学科中的慢慢前行。现实生活中,不懂就问,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科学的道路上,提问既让自己思考,促进脑海中灵光闪现,甚至新思路的形成。
提问在国际会议、学术报告和小组研讨中是最基本的惯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习惯在交流中静静地听,而不是就有趣的现象、不懂的问题、不懂的方法,提出问题,主动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围绕系列的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另外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多少,基本可以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程度、阅读文献的量、对现象的洞察力有相关性,甚至和学生的后期研究能力和成果有关。当然,也有些学生不善于直接提问,但可以从日常科研工作中,看出她(他)在思考一些问题,并拿出答案,让你眼前一亮。然而,读学位、做研究,当以学促问,应该不用沉默是金吧?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缘遇到了几位鼓励这样思维的导师,这样读学位的学生,也和几位这样做科研的博士后一起共事。有些问题有时看似简单,但结合文献、现象或数据深究下去,却发现别有洞天;有些问题,曾经盘旋脑海数年,历尽几个学生,终于有一个合适的博士后可以系列地解决。当然,有更多的问题,虽穷尽思索,但基础或技能不够,仍然若即若离。和他们在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不刻意最求非常大的工作成果,但总有独辟蹊径之处,让自己感觉并有机会触摸漂亮的进展。如果将来的学生能够在新的氛围下,如孩童般总有好奇、好于发问,该有多好!
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享受了这个问-解-问的循环过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