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二):发现缺翅虫 精选

已有 5564 次阅读 2021-10-21 19:06 |个人分类:前辈学者|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们以背崩为基点,又开展了几天的工作。然后,我们由背崩出发,经地东到了布裙山(音)。在布裙山,我们在那里逗留一个晚上,睡在玉米地里头。因为这里没有村庄,我们为了第二天赶上去西工湖(音),就在布裙山下玉米地里面栖身。

这一天晚上可难过的。由于干扰,我们根本就不能入睡。白白的蚊帐顶,布满了黑黑的一层虻类(音),我们根本不能在里面睡觉。在外头也不能睡,所以我们就这样度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四点多钟,我们全部都起来了,就草草地吃了一些干粮,一些压缩饼干我们就往山上走了。我们走了好几个钟头。我们上山只有四个人,一个我,一个搞植被的,还有一个搞植物的,再有一个曹文宣先生。但是当地的驻军给我们派了十个战士陪我们一起上山。

当时在我日记上面是这样记的:1974年9月8日,由布裙山一千米,到西工湖一千四百米。由当地驻军的张副连长带领十个战士和我们四个同志一起上西工湖。由布裙山下玉米地走到山顶大约爬了三个小时,随后又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了西工湖,大约在五个多小时后十一点多才到目的地。在工作了四个小时许,下午返回背崩。今天工作还是有所收获,采得一些珍贵标本。当时很遗憾,在西工湖我采到了一个粉蝶飞走了。我们从背崩又回到了马尼翁,马尼翁又工作了几天。

9月14日我们离开了阿尼桥(音)往回走,又走到汗密。一路上步行,我们十分艰苦。在我1974年9月14日阿尼桥到汗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记下了这样的日记:从阿尼桥出发,一直在下着雨,浑身上下全部湿透。一路上再加上采集的比较费时,确实感到非常的疲乏。但是,每当我们采到好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感到异常的兴奋,顿时失去了一身的疲劳。从阿尼桥过来,在贡布拉的斜坡上头,横在马行道上的一棵半朽木(音),我在上头采到了一只缺翅目昆虫(音)。这是我来到墨脱第一次采到的,也是我梦寐以求的。虽然只是一个若虫,但是也使我感到异常的高兴。这使我感到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雨打芭蕉的滴滴声响,变成了丁丁当当的声音,仿佛是一位钢琴家弹奏着胜利的乐曲。

在汗密我们可以待两天时间。汗密天气非常潮湿,树上挂满了很多苔藓。这里比较温暖潮湿,昆虫也比较特殊,所以值得我们一采。但是因为时间不多了,我今年遗憾的事情就是本来是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来做的,但是以往来的时候我没有采过,就是采过一只弱虫。这足以证明在墨脱这地方肯定还有大量的缺翅虫存在,但是我没有采到。

到了9月16日我们将要离开汗密,往派区(派镇)走了,回到北坡区。从汗密到那地一路上下着雨。我淋着雨,垂头丧气的,沿着马帮的路往前走。我一直在采集,当然也采了不少好的东西,但是我没有如愿采到我该采的一些东西。在回程的路上,在路旁远远地看见有一个超过一米直径这样的倒木,在路边,上面铺满了苔藓。我赶紧往前走,把苔藓一扒开,把树皮一扒开,让我吃了一大惊,下面聚集着大量的缺翅虫。

我们在米林一带活动了几天,又从米林到了林芝活动,最后我们返回拉萨。到九月底我们到了拉萨。在拉萨半休整、半工作,整整十天的时间,于10月中旬我们离开了拉萨,回到了成都。

注:感谢研究所老干办王远女士协助转换音频(190115_0955.mp3190116_0836.mp3image.gif190116_0903.mp3190116_0919.mp3。在音频的基础上,文字稍有修改。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达娃副研究员帮助确认部分地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308885.html

上一篇:中国昆虫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学科组1分组报告总结
下一篇:黄复生先生忆青藏科考(三):单枪匹马进墨脱
收藏 IP: 180.79.241.*| 热度|

7 张珑 黄永义 杨卫东 周浙昆 周志军 信忠保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