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3月15日拜访刘营春夫妇一行

已有 2548 次阅读 2019-3-17 09:18 |个人分类:野外考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早晨收到宜兴湖㳇刘营春老师的微信,得悉他夫妇和姊妹们一行8人,组团到北京游玩。我上午有上海栾洋教授来访,和武春生研究员、丁亮等讨论马兜铃和凤蝶的研究工作。下午又有其它一些事情要完成。中间抽空联系刘老师,看能否抽时间小聚。刘老师一行去了长城,大约下午四点一刻回到了宾馆。他通过微信告知我他们住在隆格酒店。这个酒店,我隐约有些印象,感觉什么时候路过,但一时想不起来。

2018年2月,刘老师通过网络找到我的联系方式,互相加了微信。我也一直希望有机会故地重游,拜访刘老师夫妇,并表达对他们当年照顾和长期挂怀的谢意。这两年定期访问安徽师范大学,我和郝家胜师兄已经商量好,一路采集过去,正好实现此心愿。可惜当时也是事情多,一直没有能够成行。这次刘老师来到北京,自然非常想见上一面。咨询刘老师能否到所里来看看,然后我请他们吃顿饭。刘老师反复说不用,见面就好。我也就不勉强,准备出发去拜访。

这么多年读书、工作,我也没有买个礼物访友的习惯。到朋友家去拜访,喝茶聊天总是很愉快,少有两手空空淡如水的感觉。但刘老师作为长辈来了,我感觉必须有点心意表达。赶紧在办公室找了一瓶国外朋友送的红酒,一盒贵州的红茶,拎上就跑。尽管已经是北京的晚高峰,但往城里到牡丹园龙翔路这边也不堵。2.5公里,也就15分钟左右就到了。到了隆格酒店这条路,才知道这是当年儿子上过一段时间的民族小学附近。和刘老师联系后,他一会就坐电梯到大堂。电梯门一开,看到刘老师拄拐杖出来,爽朗的嗓门依然那么熟悉,身体也很硬朗,一点不像70岁的老人。见面自然很是激动: 25年没有见面了,我一下竟忘记了他95年曾经写信告诉我他车祸的事情,还忙不迭问刘老师什么情况。刘老师说他出过车祸,并且我也知道此事。到了房间,见到刘师娘-汪荣华女士,更加倍感亲切。这才得知东省庄已经搬迁,竹海也成为4A级风景区。刘老师和很多村里人都办起来了农家乐。

1994年夏天,我和王进学弟一起在江苏采集蜉蝣。首先到金坛,这里河流湖汊很多。但见到同班同学王俊华,没有打听到合适的采集地点。然后直接到宜兴,见到本科同宿舍老三曹嗣瑜。他当时在卫校工作,抽时间坐公共汽车陪我们上山。曹嗣瑜陪我们去了一趟范蠡洞。洞中有水,后面的竹海风景非常优美,还有座庙。可惜进去一趟总要收门票,而且水系基本在景区里面,工作很不方便。我们干脆继续坐公交车往山上走,抵达湖㳇镇。镇上有条水泥河沟,很难有蜉蝣栖息的生境。继续上行进山,就到了东省庄。

东省庄很大,感觉有很多人家,但我们没有看到有招待所。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类似农家乐的人家。那里有个茗岭水库,大坝下面就是溪流,很适合采集蜉蝣。然而,水库周边只有一个很小的抽水站,也没有人看护。我们只好往回返,寻找合适的住宿和拉电线的地方。当时走到刘老师家门后,刘师娘在小溪流边洗东西。她看我们俩拿着捕捞蜉蝣稚虫的网子和水盆,也不是当地人,就问我们做什么的。我们也就初出校门,独立开展野外工作,并没有什么经验。我赶紧拿出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开具的野外采集介绍信,告诉她我们住在湖㳇,想在附近找个招待所,并需要找个拉电线架灯的地方。实际上,刘老师家正好靠近水库下来的小溪流的上游,水流清澈,是最佳的设点位置。刘师娘就让我们回家坐下喝水,等刘老师回家来商量。刘老师回来,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就热情邀请我们住在楼上。我们赶傍晚的公交车下山,第二天上山,就在他们家二楼住下。每天他工作很忙,回来就和我们聊聊家常话,让我们有家的感觉。后面的工作也表明在刘老师家的收获很大:不仅收获了大量的标本,而且让我对蜉蝣采集和昆虫本身,产生了一些有益的想法。从此以后,我在外面采集蜉蝣成虫,都是通宵达旦,收获到一些特殊标本。此外,刘老师夫妇的帮助,也让我们体会到野外采集工作艰辛之外的幸福感。刘老师夫妇给予的无私帮助和关心,对我后续热爱野外工作,提升对蜉蝣和专业兴趣,起到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份恩情,恰似茗岭涓涓细流,长留心底。

简单交流一下,我赶紧给母亲打电话,也告知夫人自己将和刘老师一行在旁边的速客餐厅快餐。正好周五,速客餐厅吃饭的人很多。昨天给刘老师一行留下的二楼大桌子已经被人订上。我们只好下楼,拼了两张餐桌,点了一些小菜吃饭。刘师娘拎了一袋子小玻璃瓶子过去。我以为是自己出去旅游带的小吃和营养饮料。打开放在桌子上,我才知道是从江苏带过来的自制萝卜干和小圆瓶二锅头。除了刘老师夫妇,他的姐妹四个,还有同行一位妹婿。他妹婿是木工,一直两人很合脾气。两人分别喝了5两左右56度的二锅头,我就陪了一个易拉罐燕京啤酒。当年在刘老师家,他工作认真负责,很忙碌,只有回家吃饭,我和王进学弟才有机会和他聊天。当时也没有感觉他那么能喝酒。7点半吃完,我们又回到刘老师房间,继续聊天。这才有机会详细了解了他当年车祸的细节。

95年11月份的一个早晨6点半后,他骑摩托车去上班。学校的一个学生家长送孩子没有赶上汽车,正好招手拦停了刘老师。他带上孩子就出发了。山里坡道多,道路泥泞。在上坡的时候,同方向有一辆拉石头的车上行,而对面正好来车。为了避让,刘老师的摩托车被拉石头的车顶了一下。孩子甩出去,还好只有一点皮外伤。而刘老师则倒地并发现腿摔坏了。后期治疗中,出现了一点偏差,导致腿伤一直没有痊愈。加上刘老师自己闲不住,上山挖笋,挑上300斤的笋子下山,应该也对骨头恢复不利。这就留下了伤痛和行动不便。不过,今天看他们在长城的合影,他还是柱着拐杖上去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考虑到刘老师腿脚还是不太灵便,今天也比较累,我也就没有再坚持请他们到所里转转,让他们了解当年关照的小朱同志现在的工作环境。我们此次见面,刘老师很开心,反复说这是他多年来的一件大事。他也通过电话,把见到我的事情告诉给他儿子。这让我很内疚:多年在外,尽管心里有所惦念,但确实没有早点回去看看,让他们放心。回家之前,刘老师送我到宾馆楼下,并反复叮嘱我向家人问好,特别是我母亲,也邀请我们一家人去湖㳇。尽管未曾谋面,刘老师认为,无论地位、家庭还是知识水平如何,我母亲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能一心培养出我和我弟弟,他觉得这应该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谨以此记录一份经年持久的缘分,并表达我对曾经在野外工作中提供无私帮助的人们的敬意。正是这样的缘分、情义和帮助,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够无惧风雨,培育性情,不断成长。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67912.html

上一篇:“第四届传粉昆虫学术研讨会”报告人名单(更新中)
下一篇:2019年TreeDi项目博士生会议致辞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1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