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第一期“生物系统学研究方法培训班”顺利开班

已有 2774 次阅读 2018-12-7 07:32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蒙植物研究所周世良研究员邀请,我去参加在香山举办的生物系统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并和大家作简短交流。

WechatIMG17.jpeg

如世良老友所言,举办生物系统学研究方法培训班在我们这些同行中讨论已久。2016年9月,和爱兵、卫峰、谢强、吴琦等讨论,想在年底约几个不同类群的专家一起议议如何跨类群组织研究方法培训班。结果大家感觉,方法已经初步得到普及,青年学者可能有待加强理论、算法,并学习特定科学问题的全局思路。大家一致认为还是跨越类群的界限,先组织研讨班,看看不同方向的国内研究格局和研究进展情况。后续我们又和年长的学者和前辈交流,举办“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的想法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我们也希望借论坛举办,看看国内学者对系统发育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及需求情况。12月中旬,400余人参加了首届在胜利饭店召开的论坛。到第二届,在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员组织的团队推动下,论坛水平得到很高的提升。同时,吴琦等精心组织了晚上的青年研讨会,更让我们体会到他们以及博士后、研究生对生物系统学理论、方法的渴求和热爱。按照原先的计划,青年研讨会只安排了30人左右的圆桌会议,并有另外一间稍小的会议室备用。这也是希望青年人能够放开自由讨论,激发思维。最后有200多人参加了持续到近晚上10点的青年研讨会。除了主办方,北师大张大勇老师等均和年轻人坚持到青年研讨会结束,依然意犹未尽。

今年第三届论坛将于7日报到,8-9日正式开会。微生物研究所蔡磊团队一直在为此次会议努力组织。前日去蔡磊办公室讨论,已经有250余人注册。预计这两天还会有些同行和学生现场报到。于此同时,研究方法培训班的事情又一次被提到日程,由世良带领他的学生推动组织中。10月30日,世良微信联系我,提议和论坛整合,组织一次培训班。从参加前两届的个人感受,我非常乐意推动并组织培训班。考虑到论坛组织工作一切从简,或能减轻一些组织者的压力。另外,我们结合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曾经组织了几次培训,体会到体制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现行财务报销制度不太利于第三方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世良经验比较多,我就和世良商量,看他能否出面主持一下。他说办就办,立即邀请高芳銮准备培训材料,整理了培训班的通知,并很快在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群发布。11月2日,原定的30人就超额。后续又陆续有更多团队的青年报名。这样的场景,我曾经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TNT培训班看到过。

按照日程,培训班8点半开始。为了避免堵在路上,我7点多到了培训地点。也想看着每一位青年人步入会场,感受他们的期许。这次培训班,为了强化教学者之间的交流和技能培训,规模不大。每位学员都期望把学习到的方法,用于自己研究的类群。80年代,一批卓越的中国科学家就高度关注了当时国际学界争议迭起的系统发育理论,并敏锐地把这些理论引入到国内学界。1985年,Cladistics期刊创刊。动物研究所就一直在购买这一重要的学术期刊。相较而言,我更加喜欢当时图书馆收藏的期刊Systematic Zoology(Systematic Biology的前身)。系统发育理论与方法多个主要发展节点,均是当年生物系统学概念、理论与方法等重要学术辩论的结果,后期更是系统发育、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辩论很多发表在Systematic Zoology。当时看到很多学术观点性论文,很多以豆腐块的形式,犹如身处当年大家云集的氛围。发表早期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是基于较小的数据,结合理论,用纸和笔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推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Hennig的经典之作中找到很多例子。某种意义上,当时即便在国际生物系统学界,系统发育也是阳春白雪的小众方向,只有少数掌握了较好的哲学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够掌握其精髓。因此,国内当时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类群亲缘关系的基础不够。世良等对此颇感兴趣,但缺乏学术讨论的群体基础。他出面组织这次培训班,是一个良好的尝试、开端,也算是他们这批系统发育研究人员的心愿。

到了今天,生物系统学在中国已经在分类学的基础上得到蓬勃发展。大量的问题来源于类群的经典分类,需要熟悉系统学理论与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提出,可能通过各种形式,汇集来自很多人的思考和讨论。因此,这批学员,应该能够好好熟悉学到的有意思的细节,也需要思考每个软件的来龙去脉。十四世纪,奥卡姆提出了简约原理(lex parsimoniae)。1763年,Bayes提出了贝叶斯概率论。十八世纪,Simon首次使用了最大似然法。1858年,Darwin和Wallace在期刊上发表了进化理论。1859年,Darwin的《物种起源》发表。约100年之后(1950年),Hennig支序系统理论横空出世。1965年,Camin-Sokal首次开发了简约优化基础的软件;1971年,Neyman等开发了最大似然法基础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1980年,Felsenstein整合并开发了包含多种算法的PHYLIP软件包。1986年,Maddison兄弟俩开发了苹果机系统上的MacClade软件。该软件曾经是专业系统发育学者的标识。很多实验室以拥有一台或多台能运行MacClade软件的苹果机而自豪。1988年,Farris开发了DOS系统(Windows的前身)的Hennig86,后来发展为TNT软件(1998年)。1996年,Li, Mau, Ranala和Yang等开发了贝叶斯推断法。每一种方法的产生,都是改进了前人方法的漏洞或弱点。

国内外介绍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断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的论文、书籍越来越多。邀请一部分国外学者,到访交流是一个选项。但近几年国内系统学的发展,如Systematic Biology杂志上中国学者刊文量持续增长,也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学术进展。英文教育水平的提升,也大大提升了国内学者直接阅读并理解原著的能力。结合其它会议,我们也尝试邀请了不同方法的学者,开展了短时授课,效果也不错。培训班学员和其他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已经具备了主动学习的基础。以前薛大勇老师谈及:进化理论到系统发育理论的诞生,接近100年;系统发育理论发展至今,又过去了58年。还有40余年,生物系统学理论会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跨越?我个人保持乐观态度:新理论出现,带动了算法和方法体系的革新;好的方法体系也促进更多的人群理解并思考理论问题。从目前的学科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越来越多青年人把数学、物理等应用于生物系统学,产生好的工作也被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我们身处组学时代、智能时代的变革期。新的手段和思维,让我们必须思考生物系统学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也将为此提供新的助力。

这次论坛和培训班之后,我们将获得更多推动中国生物系统学学术交流的经验和教训。其中,研究方法培训班自然可以推动更多人熟悉现有软件和方法,但也需要一些理论框架的介绍、思考和讨论。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见证论坛和培训班的发展:这将推动其中一部分青年去追求理论和方法的突破。中国生物系统学的未来,将属于这部分不满足于学习已有知识体系,敢于突破的青年学者。


WechatIMG18.jp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50235.html

上一篇:类群有界,分类无涯 - 随记“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三周年
下一篇: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信念、坚持、创新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