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12-2017年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小结 精选

已有 8253 次阅读 2018-4-9 20:43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2年中国昆虫学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学术年会。我按照中国昆虫学会安排,接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2017年,我卸任该职务,接任传粉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一直想找时间,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做些梳理,也为自己首次从事昆虫学会工作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做个总结。可惜一直没有较好的时间和契机,无法落笔。此次,中国昆虫学会安排在昆明召开会议,安排各位主任委员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王宪辉主任刚刚接手青年工作委员会,希望我就过去几年的工作提供一些素材。我正好借此机会,把过去几年的文字和照片找出来,一边整理几张片子,一边草拟了下列小结性文字。挂一漏万,也可供各位委员指正。

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面向昆虫学的不同分支学科,开展学术活动,需要起到聚集青年智慧,活跃青年学术气氛的作用。第一次接触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我也没有任何经验,心里还是比较忐忑的。相信这些忐忑不安,在南昌会议上,也被包括康乐理事长在内的几位昆虫学会领导觉察到。我问康理事长对这块工作有没有什么意见。他给了个原则:活跃昆虫学青年工作者的学术气氛。我也找上届主任乔格侠研究员和生物防治委员会张帆研究员请教了一些经验,在后续工作中也得到了她们热情帮助和支持。

回到所里,就开始按照昆虫学会要求开始组建工作委员会。按照惯例,我联系各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各省昆虫学会,请他们推荐年轻学者,作为候选人。从这些候选人中,根据学术水平和热心程度,选择出几位副主任候选人。现在想来,副主任人选非常关键。当时还在动物研究所工作的黄晓磊博士善于思考、对学科和组织工作均有比较好的想法,为组建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推动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李捷博士和北京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郭晓军博士,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管理经验,并为后续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会议、安排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平台。大部分委员都认真履行了他们的义务,积极参与了历次会议的组织工作。但也有些推荐给我的青年学者,学问做得很好,后续也通过了常务理事会,但极少参与工作,失去了一个和全国青年同行共事交流的机会,甚为可惜。

黄晓磊和我对活跃青年学者交流氛围,从组建本届青工委之初,就有了非常一致的想法:建立青年论坛和老学者访谈。我们说干就干,由晓磊负责,组织了一期《昆虫学者论坛》(《昆虫学者论坛》第一期-201310.pdf)。康乐理事长题写刊名,并撰写了理事长寄语;尹文英院士接受了黄晓磊博士的访谈;多位委员在他们的学科领域内撰写了科研工作评述、观点或进展。我们需要一个让昆虫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昆虫学者表达思考和观点的平台。在信息时代和昆虫学研究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一个能及时共享昆虫学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交流的长效机制。这些,是中国昆虫学会第九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发起创立《昆虫学者论坛》的初衷。该刊物包括进展和评论/观点文章、专家访谈、学术信息共享等版块,与通常的专业杂志形成内容上的互补。它既“专业”又“广泛”,同时也给年轻人自由发挥的舞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734201.html)。第一期组稿之际,白明博士正好在德国访学。他对国外导师也进行了访谈,并留存下电子版本。该电子“论坛”,在贵阳会议(2013年10月)期间,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参会代表,收获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后续由于种种原因,论坛由电子形式走向了面对面的研讨会形式。目前老科学访谈在动物研究所和国内部分研究所,已经开始形成一种行动,为抢救昆虫学老专家的经验和学识奠定基础。今天和宪辉交流青年工作委员工作,他还再次提到此刊物。我也希望在此感谢晓磊和各位委员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按照惯例,至少每两年需要组织一次工作会议。我一开始也没有办过会议。但是,《昆虫学者论坛》的成功组织、郭晓军和李捷的建议,我们决定首先和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学术会议。说是联合组织,实际上就是参与这些具有丰厚学术基础的专业委员会组织工作,并学习如何组织会议的经验。由于我昆虫分类学方向的背景,我在南昌会议就作为分会代表参加了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郭晓军具体组织了西南大学召开的生物防治学术会议,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

后续几年,青年工作委员会就一直和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昆虫学会年会的分会。乔格侠主任和任东主任均对我给予了指点、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够顺利完成这些分会报告组织、会议主持、记录和汇报工作。2014年由于我有其它工作,没有能够参加在河北保定召开的学会年会。2015年7月,受乔格侠主任和任东主任的委托,我从头开始,组织并记录了第14届中国昆虫学会第十四届昆虫分类区系学术年会。在承办单位河池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术年会在广西宜州顺利举办。会议组织了9个大会报告,49个分组报告从报告主题和类群覆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昆虫分类学工作者在类群标本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整合了其它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掘出一些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几个研究团队加大了对类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年青学者和研究生对感兴趣的类群和报告内容积极提出了有意思的问题和建议。

2015年9月,受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昆虫多样性监测专项网工作组委托,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办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主题为“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本次会议围绕昆虫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环境保护,对监测技术、监测设备、监测运行管理、长期数据规划,结合昆虫物种多样性现状、生态功能、维持机制、趋势分析等进行研讨。此次会议,得到动物研究所乔格侠副所长和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徐所长的大力支持,形成了“中国昆虫物种多样性监测网规划”,后提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促进局。会议为中国昆虫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提出了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的基本框架,为国内昆虫多样性监测和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会议建议在中国昆虫学会和昆虫分类学主要科研单位(如中科院动物所等)的主导并参与下,在分类人才、监测技术、监测类群、学会组织、科学普及和经费申请等方面加强昆虫多样性监测网络的管理、协调,以加速中国昆虫多样性监测进程。尤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之前,青年工作委员会临时增加了传粉昆虫的议题。通过邮件交流,我牵头提出了关于建立“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的提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923997.html )。结束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我们就赴沈阳参加昆虫学会年会,并向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会提交建议书并获得通过。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就此宣告成立,武春生研究员任主任,我兼任副主任。

2016年6月,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联合,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通过网络征集的建议和意见,经过专业委员会工作小组讨论、筛选,提交委员会工作会议研讨后,最终以工作会议报告和纪要的形式提交给中国昆虫学会。会议研讨了会届会安排、研究网络国际化、研究方向与规划等议题,并组织了学术报告,来自各个研究团队的工作得到充分交流、讨论,努力培育中国传粉昆虫研究队伍。

image.png

image.png

2017年5月,由中国昆虫学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生态学学会协办的第二届传粉昆虫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日程安排紧凑,期间包括学术交流、培训和研讨以及部分课题组和到访国外专家交流。来自全国35家科研单位7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学术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德国Georg-August-UniversityTeja Tscharntke教授和美国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黄智勇副教授共同组织,提倡报告人使用英语,以利于传粉昆虫研究和国际学术圈接轨。和第一届只有当时到访的Raphael Didham教授的情形相比,本届会议邀请了三位来自德国的学者。美国的Cheryl Heinz副教授和中国农科院蜜蜂所的两位国外研究生也前来参会。国际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大大提高了会议过程中英文交流的程度。特别是年青学者,可能开始做报告的时候还有些紧张,但后续回答问题口语都非常流畅,表达清晰易懂。

acc.jpg

2016年12月,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前几次组织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全国生物系统学论坛的倡议。论坛于2016年12月10-11日在北京胜利饭店召开,来自全国科研单位400余人参加了会议。31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做了特邀报告,内容涵盖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群系统学基础理论、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学科发展等方面。魏辅文副所长代表研究所致辞;乔格侠副所长代表中国昆虫学会和论坛组委会主任介绍了此次论坛召开的前期背景和推进工作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庄文颖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小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张德兴研究员等作为特邀专家参会并对青年科学家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点评。在紧张的学术报告之外,组委会特别安排了10日下午的专家研讨和点评。陈宜瑜院士主持了专家研讨,并和洪德元院士、庄文颖院士等特邀专家一起回顾、介绍了过去多年国家部委,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殊学科点和人才培养基金对生物系统学领域人才队伍的支持和培育,并指出了建立特殊学科分类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参会者充分交流了生物系统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方法和新技术、学科的融合与发展,探讨了我国生物系统学发展战略、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培养等问题,形成并通过了关于“推进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的倡议书(关于推动“全国生物系统学学术论坛”倡议书-20161204.pdf)。

image.png

为了促进和探讨昆虫系统学与演化生物学发展战略、学术交流和青年人才培养,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暨首届“昆虫系统学与演化生物学研讨会”于2017年7月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化石昆虫专业委员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承办。2017年7月29日,在顺利完成培训班之后,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暨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讨会”组委会和工作人员移师塔里木石油酒店,参会代表报到。30-31日,组委会以邀请为主,自荐方式为辅,安排了8个特邀报告(40分钟)和25个会议报告(25分钟)。在保持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特色的基础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讨会”做到了一下几点:1、  立足类群,加强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问题的交流与探讨;2、  立足国内,和国际相关学会加强交流,提高国外学者参会比例,提高英文报告比例,推动会议国际化;3、  立足学术,简化会议程序,争取两年举办一届,会议组织和国际相关学会接轨;4、  立足学科,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

image.png

几年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让我们一批同行越来越强烈感受到年轻人接受系统学概念、理论与方法培训的重要性,并多次讨论如何组织相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在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组织下,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特别是白明博士组织了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培训班”。由于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设定的主要目的包括几个方面:1)培训青年人才;2)讲授新技术、新方法;3)逐步国际化。同时,为便于授课和交流,培训班规模控制在30人左右。培训班以授课为主,兼顾软件上机操作。在单独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在28日下午培训结束后,安排了约40分钟的分组讨论,以加强学员和各个老师之间的交流。然后,参加培训班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学者代表,结合授课内容,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image.png

2017年10月12-13,我作为会员代表,参加了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1200余名代表到会。此次会议上,我荣幸地获得了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优秀学会工作者一等奖。同时,我卸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一职,接任了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回顾过去5年的青工委工作,虽然有些教训,但也有收获了很多:只要牢记学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向前辈和优秀同行学习,勤思肯干,所有的困难都能够共同克服。传粉昆虫工作任重道远。我也期待在未来的几年,和各位委员们能够共担重任,努力为学科和国家奋斗。

致谢:科学网博客让我重拾了儿时日记的习惯。年轻的时候总是羡慕古往今来聪明人士,能够过目不忘、一目十行、出口成章。然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虽不能每日为之,但重要事件总要尽量及时记下。上述文字、照片均来源于2012-2017年期间做得一些散记、杂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108229.html

上一篇:2018年3月20日剑桥大学EGGS会议笔记
下一篇:阿根廷里奥内格罗国立大学Lucas A. Garibaldi教授访问动物研究所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6 张晓良 王德华 刘文彬 杜彦君 刘名信 李培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