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培训班”散记 精选

已有 6749 次阅读 2017-7-30 22: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分类学, 进化生物学, 培训班, 昆虫系统学

从负责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以来,我参与组织了几次分类与区系专业学术年会,并召集了首届生物系统学论坛(2016年)之后,我们一批同行越来越强烈感受到年轻人接受系统学概念、理论与方法培训的重要性,并多次讨论如何组织相关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

在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古昆虫专业委员会、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组织下,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承办了首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培训班”。由于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培训班,我们设定的主要目的包括几个方面:1)培训青年人才;2)讲授新技术、新方法;3)逐步国际化。同时,为便于授课和交流,培训班规模控制在30人左右。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邀请了南开大学谢强教授(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概念和理论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张爱兵教授(分子分类学)、中国农业大学周欣教授(昆虫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美国史密斯研究所Paul Frandsen博士(昆虫基因组信息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副研究员(昆虫三维重构与几何形态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Douglas Chesters副研究员(系统发育多样性信息学)、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朱天琪(物种分歧时间估计)。培训班以授课为主,兼顾软件上机操作。在单独交流的基础上,我们在28日下午培训结束后,安排了约40分钟的分组讨论,以加强学员和各个老师之间的交流。然后,参加培训班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学者代表,结合授课内容,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受大家的委托,我最后作了简短的培训班总结。最希望表达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感谢:

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59名学员。自然在动物研究所开班,也有所内的研究人员听会。多的时候,会场有80多人。他们有的已经是研究员、教授,有的还是就读的本科生。他们每个人对培训班都有自己的期盼。相信他们在紧张的三天学习中有所收获。


感谢所有的授课老师。他们在过去的几年内,都在不同的场合做过学术报告。但是学术报告,言简意赅,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是要点和进展。每位老师都试图在半天的时间内把他们的命题内容细细道来,精心准备了PPT和演示需要的软件资料。特别要感谢即将当母亲的朱天琪博士,带来她最新软件的思路和使用方法。尽管很多内容很难,但有了引导,自然有一部分年轻人坚持去使用、去领悟。早期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国内推广之初,也只有少量的青年学者获得精要,才有今日之局面。她发自内心对学科的热爱、对同门的关心与对同行的支持,让我和同事非常感动。






感谢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实验室梁爱萍研究员,代表实验室启动培训班。他的即兴发言,简短回顾了昆虫分类学、系统发育、进化生物学在过去100年来的发展和相互交融的历程。也要感谢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对培训班的鼓励、引导和支持。


自然培训班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中国昆虫学会办公室、动物研究所和研究组各位同事的支持。在他们帮助下,培训班的财务收支和运行,都非常顺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首次培训班之后,自然也有些对后续活动的想法:

关于培训班主题。显然,从系统学和进化生物学的角度,现阶段最需要大力推动的是跨类群的昆虫系统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我们还要围绕昆虫系统学共有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坚持在国内学界推广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关于培训班层次。由于近年来学科的演变,昆虫学专业院系比以前少了。但是,教科书知识为主的本科阶段仍然存在;课题为主的研究生阶段蓬勃发展。现在很难的培训内容,可能在2-5年之后,就会变成昆虫系统学常规内容。培训班需要立意高远,内容要具有冲击力,层次自然不能放低。

关于培训班方式。可以考虑五段式:第一段,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1-2小时);第二段,学生结合自己的题目,小组讨论,对特定的方向提出问题(根据小组人数确定时间);第三段,学生分别讲解自己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根据小组人数确定时间);第四段,教师讲授自己擅长工作(3小时),软件演示(1小时);第五段,学生和老师组成小组,修改研究案,并上机操作。根据这样的思路,自然三天太短,一周比较合适。

关于培训班授课老师。在首届的基础上,逐步引进国内外术有专攻的同行,把“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培训班”做好做精,争取竖起一面旗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6560-1068606.html

上一篇: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会议日程
下一篇:第十五届“中国昆虫学会分类与区系学术会议”会议总结
收藏 IP: 111.198.27.*| 热度|

13 陈万浩 杨顺华 刘名信 王德华 侯沉 蒋永华 高建国 戴小华 黄永义 谢强 戎可 shenlu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