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anye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anyewei

博文

科普翻译的文风切片研究 精选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11-6-27 18:3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普文学近年来创作得不多,翻译得不少;致力于科普的专家不多,网上批评的“业内高手”不少;能在科普读物中读出滋味,甚至余香满口的人不多,查出翻译的错误满纸云烟,大骂不堪入目的人不少。总体上,能够耐心读科普、品科普,头头是道的都是中小学生,他们把能复,述书中的观点、内容、新知识作为炫耀;大学生以上学历的愤青读科普,大半是读过之后就指点其中每一页平均有多少误人子弟之处,并且严肃地指出:这种图书出版没有正面价值。那么我们就要问:科普的翻译真的那么糟吗?
      以近两年出版的新书《万物简史》来说吧。不要说出版社是接力出版社,也不必说翻译者是一位外语教授和一位文学硕士,单是扉页上那一长串各个名声响当当的中译本科学顾问和译文审定专家团队,就足够证实其权威性了。饶是如此,豆瓣上的读书人偏偏不肯放过,一位读者读第一章就找出了11处错误,从此废书不读,大骂连连,说只读英文就够了。这位给人家挑刺的读者,以前多半看的都是课本字典居多,那里确实错误非常少。但如果考虑到字典和课本重印重译的次数,校订的实际次数也就远远高于科普畅销读物。那本2005年出版的《万物简史》,我看到的是2009年的第15次印刷,能改的错误基本上都更正了。我这里并不想为书中的错误辩解,我只是想强调:读科普翻译应该欣赏些什么?
      奇怪吗?科普翻译可以用来欣赏?没错,优秀的科普翻译就是用来欣赏的。如果说母语读者读原汁原味的作品如同欣赏美女,我们读翻译过来的作品,就如同在镜子中看美女,隔了一层,可能更美,因为多了些想象和神秘感。
      比如说我们读《万物简史》,不同于一般教材的是,无论多风趣的课本,也像是一位老师在按照大纲讲课。《万物简史》的作者根本就是一位旅游书的作家,所以你看过全书,会觉得是一位幽默的导游在领你游览,每经过一处,就向你指出这里的掌故。他的趣味爱好就决定了他注定要让你关注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像关注湖畔的仙女传奇一样。
      再比如,近两年最让我入迷的一本科普读物是商务印书馆2008年的《水气火土:元素发现史话》。这本书的翻译者无可挑剔地作了一个访谈宣传,还为这本书写了详尽的译者序,为每一个小节增加了小标题,内文中还增加了大量的译者注。从大的方面,译者认为这部书有助于中国理性主义的成长,从小的方面,译者详细地罗列了需要阅读这本书的人群。我非常佩服这位译者所下的功夫,但我更佩服的是,我从书中读出了原作者的形象:这是一个俏皮的美国女生,写一手漂亮的essay,充满了灵动的讽刺与火花。介绍水分子的时候说一个大圆球的氧原子配上两个小圆球的氢原子,构成一个米老鼠;介绍门捷列夫的时候,八卦他因为小三离婚的爆料;举“not worth his salt”(无所事事)的例子的时候,就说像公司里围着饮水机转的那些人似的。翻译者无疑是个严谨深刻的学者,从译者序的这些文字上看,与作者文风不搭边,这也正好说明,只要翻译合格,我们能从优质的镜子中看到原著的神韵。
      尽管如此仔细,本书的翻译者宋俊岭对笔者坦言,这部书仍然存在一些编辑过程中的失误,比如本书作者瑞贝卡·鲁普系美国人,因出版社的不慎重,随意添个“英”,另外还有“圣经”误为“生境”等编校过程中的失误。此书至今未能再版,这些遗憾还无法弥补。顺便说一句,不好的翻译并非不能看到美女,只是你要从模糊的镜子里去费力辨认罢了。好的翻译也绝非完全没有瑕疵的镜子,但是整体美感的把握无以伦比。
2010年6月11日 新华书目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5279-459720.html

上一篇:科幻年代的怀旧情结
下一篇:遗忘的赛博坦重现黄金时代
收藏 IP: 59.108.68.*| 热度|

3 武夷山 史晓雷 孙国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