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观赏樱花与爱国情怀

已有 5947 次阅读 2016-3-21 11:48 |个人分类:东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前几年南京唔吕乃基教授,正是初春樱花灿烂的时节,吕老师带着我走街串巷时,指着南京城里满街美丽的樱花说:本来南京以前的此时都有赏樱的节目,现在因为中日关系比较敏感,政府层面上不提了。

  南京、武汉,这都是些被日本鬼子占领过的地方,南京尤其以30万人的大屠杀著名,是日本鬼子在中国人心头和脸上植下的一道明显伤疤,所以,樱花再美,因为和日本有着瓜葛,也就无法让人提起兴致来。

  最近几日,看到新闻上武汉的樱花又成了一个纠结,这就如当年南京樱花的纠结一样。

  日本鬼子的屠刀当然是让我们永世铭记的一种耻辱,但是,樱花是否也应该为我们所仇视呢?

  我们欣赏樱花是否需要重新记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或者是否必要给赏樱的人要配发一份爱国传单呢?让大家想起国耻,勿忘历史呢?

  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按照通行的说法叫做“一衣带水”,这边洗衣服,那边能感受到水流;我们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叫“同文同种”,种族和语言文字是一样的。

  其实,中国和日本在语言上的传承也是显而易见的,中文在海外就是越南、朝鲜和日本,朝鲜和韩国随着去中国化的进行,中文已经在官方语言里没有了痕迹,但是日文里还有,甚至很多。

  所以,中日关系其实密切得很,远比樱花这么一个植物要内在、深沉、含蓄得多。

  中国引进的植物多了,今天餐桌上的“荷兰豆”即是。植物里面有外国名字的也不少,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学名为“洋紫荆”,一看就知不是我们自己的货色。要说,更为著名的法国梧桐的进入中国也和那个时代欧洲军队进入的步伐有节奏一致的地方,而它的来源却也有趣:17世纪,在英国的牛津,人们用美国梧桐和法国梧桐作亲本进行杂交,取名“英国梧桐”。因为是杂交,没有原产地。在欧洲广泛栽培后,法国人把它带到上海,栽在霞飞路作为行道树。因为这种树木的叶子像梧桐,人们就叫它“法国梧桐”。
  从历史上看,侵略往往伴随着很多东西的传入,文字语言是高大上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植物动物之类就是具体而形微的了,我在济南读书时认识一些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日语说的很流利,一问原来是日本占领济南期间强力推行小学学日语造成的结果。

  和同事聊天,说到《西游记》里孙悟空们经过的那些西域各国,看得出来原本都是佛教国家,后来穆斯林东来,手持圆月弯刀一阵子把成年男子全杀光,女人们要柔和一些,几代过去后,慢慢地后代子孙就成为穆斯林的信徒,直到今天。除了出土文物,中国西部哪里还有佛教的痕迹啊?服饰、器具、文字,全部穆斯林化了,这也可见占领会伴随着宗教信仰的转向,如此一比,一种小小的植物那真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东西了。

  ————————

  要做到宣扬上的内容和实际做的内容一致并不容易。而我们太容易将其实不应该瓜葛的东西扯到一起说事,比如说蔡京的书法,本来是独树一帜的蔡体,可是因为蔡京是公认的奸臣,所以他的书法也不能提,甚至苏黄米蔡的蔡也换成了“蔡襄”,我们的“二分法”从来都没有用过,要坏就全坏,要回避就全回避,爱屋及乌,一丑百丑。

  樱花无辜,因为引进樱花的人有问题,所以我们就只能悄悄地观赏,大声得不要。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和文化上的缺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963869.html

上一篇:试着解读俄罗斯“罗斯托夫”空难
下一篇:比萨,永远的斜塔——冰箱贴里的意大利(二)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5 郑小康 杨正瓴 张庆费 杨金波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