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学军老师提出三个另外的学术评价指标,觉得用以衡量一个团队或者机构的学术水平也许更恰当,这三个指标是:
1,学术机构的论文发表总平均引用(年度或月度)
俺们推测下如果采取本指标,部分学者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在学术场合见面(或e-mail)时私下谈话的主要内容也许会变成,“兄弟你以后多在论文中引用我的文章,我也引用你的专著”,云云。
实际上,俺从多个渠道了解到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某院士哥哥为了让弟弟顺利当上院士,让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学生每发表一篇论文必须大量引用自己弟弟的论文(他的实验室有60多位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这在我国科学界已成笑谈。你先别笑,有奇诡的结果,前几年这个弟弟确实已经当上了中科院院士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明这个策略非常有效。
我真的很盼望有这样的一个好哥哥啊,哪怕是表哥呢。
2,专利转让合同金额
专利转让合同金额:在我国,到企业去开一个巨额的效益证明已经是很简单的事情,我知道的就有某企业连续几年亏损几个亿,但是给某大学教授开出来的技术设备的效益证明,金额是几个亿盈利啊!亏损和盈利数额两项一比,简直笑死人了。但这是现实。
至于专利转让合同金额,孙老师,我们签个合同吧,可以是那种永远不到账的合同吗?或者可以到账,无非钱转一圈再回去,我得了奖,你也没亏着,国家还收了税,竟然是对三方都有利的做法呢。
3,学术著作销售数量
学术著作销售数量:如果这个成为团队或者个人的评价指标,则科研经费的相当大一部分会立刻被用来买书,你说是网上买还是书店买,或者直接到出版社团购吧,都行。多买还打折呢。
俺甚至敢于这样断言,有人要拿自己的工资去大量买自己的书了。
——————————————————————————————————————
也所以,好的管理机制的设计才是管理中的终极问题,但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因为几乎每个机制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失效。我个人选择做管理机制设计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就是基于中国到处都有的这类乱象太让人痛心疾首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