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管理与现代技术

已有 3104 次阅读 2011-8-17 22:47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技术, 应急, 突发事件

  现实中出现各类突发事件之后,立刻就会对相应的应急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满足这些来自现实的需求,必须事先对现代应急技术究竟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有充分的了解。

  这些需求都有哪些?下面按照应急管理涉及到的主体产生需求进行分类。

  如果是灾害事件的受难者,则将会对应急系统提出这样的要求:

  1)如果尚有渠道进行信息传递,则受灾者个人受困的各种可能信息需要及时传递到应急系统中,并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援者的帮助以脱困;

  2)如果信息传递渠道不够通畅但是还有可快速恢复功能的通信设备,那么,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信号重新畅通;

  3)如果通信设备也在灾中受损且信息传递渠道在短时间内无法通畅,那么,希望应急系统能够及时感知到这场灾害事件的存在,并在第一时间重建一套应急通信系统,及时采取行动。

  第1)至3)都是应急通信系统方面的需求。当然,除了应急需求本身外,还有向家人报平安的通信需求,不过这个需求的急迫程度要弱于上面的这几类。

  4)生命维持系统。在无法立刻脱困的情况下,要设法维持基本的生命状态,救助受难者需要一套应急状态下的能够供水、暖、食物等设施设备,而这些物资往往不是现成的,所以应急物流系统应尽可能提供高效的帮助,将所需的外界物资运输到需要的地方。

  5)现代救助技术。当受灾者被困的信息传达到应急系统后,在组织救援救助时,现代救援手段和救助技术就可以派上用场,比如挖掘机、举重机、搬运机等设备。而这些设备不一定能够顺利到位,因为运输道路可能已被灾害事件破坏,此时就需要特种运输设备来完成设备的运输与吊装,如运载工程设备的大型直升机等。

  6)从整体上看,一个地区的受灾者究竟需要多少物资,这个数字需要在分析后给出,此时还要依赖一套资源管理系统去寻找资源的生产地或存放地,然后与需求地之间进行物资的匹配、运输和分派,以免造成浪费或不足,延误救助时机。

  第4)至6)都是对于物流技术和运输设备的要求。

  另外还有应急管理中的其他主体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对于技术的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主体。

  7)突发事件是否还会连续发生,是否会导致其他次生事件的出现。这就需要风险评估技术来基于当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8)灾区的气象条件如何?气象条件恶劣会对救援等造成更大的困难,所以需要从气象部门了解气象情况。而气象部门的信息是在对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的,也就是说,依赖于卫星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

  9)如果是地震、海啸之类的灾害事件,需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而不是通过逐级上报和统计分析来获得,后者实时性太差,无法支持即时决策。这样,若需要遥感数据,可以通过卫星或者遥感飞机得到。

  10)当了解到灾害事件发生之后,就需要调集资源进行救援救助,但是,所需资料在哪里?以及相应的运输工具在哪里?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定位,尤其是对可使用的车辆取得定位数据,然后对接下来的调度安排进行决策。在这里,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就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应用。

  11)灾害事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原因对于防范未来的突发事件很有价值,但是往往事故原因会隐藏在灾害造成的重大破坏之后,很难获得,或者也有可能因为尺度过大而无法获得确属因果关系的信息,此时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事故调查技术。目前相对成熟的事故调查技术多集中于火灾、安全生产事故,对于食品安全、地震这样的大规模灾害事件,调查或没有很规范的流程,或本身有难度。

  12)如果现场是危险区域或过于狭小,救援人员根本不应该或无法进入,此时可能会依赖于机器人的力量,这样,传感技术就是非常必要的。

  13)前线指挥部如何与后方指挥中心更好地协同?除了通信技术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视频技术。

  此外,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其他相关主体,也会对技术提出特殊的要求,比如媒体,就会对信息的传播技术有特别高的要求。另外,还会有应急主体产生对应急供电技术的特定要求,比如医院,如果面临手术或者婴儿对于暖箱的需求,则没有应急供电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76459.html

上一篇: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
下一篇:现代应急管理的六大部分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