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看三国再说人才——兼评吴飞鹏的新“谬”论

已有 4283 次阅读 2010-7-20 05:24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因为我要先写一段“博客主人按”,且有点长度,所以老吴这篇新文章发在原创里,算是陪衬的绿叶,呵呵,到底谁是绿叶啊??】

  博客主人按:其实老吴说的卧龙凤雏二人得一的说法我之前也曾经困惑过,那就是刘备得了俩,咋还是龟缩于蜀道之内,想出来统一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呢?想了想,还是想不清楚了。

  因为要么传说是错的,要么就是所谓的“得”也是有条件的,说不定曹操得就可以统一中国,而刘备孙权得则不然呢。

  但是,曹操那边已经是兵精将广了,水平和诸葛差不多档次的参谋型人才也有郭嘉、程昱、华歆、荀彧、司马懿等,多一个诸葛不多,少一个不少。

  而孙权那边,也有了不少类似的人才,甚至,庞统最后连个面试机会都没得。只能投奔当时还属于最弱的刘备一方,然后一切从0干起,最后才算偏安于蜀地,三国归晋的过程中,蜀国在所有三个国家里提前拉倒了。

  我赞成老吴关于“时势造英雄”的说法,个把人才并不真正重要到缺了不可,如果人才基数足够大,环境足够复杂,时势一定会产出大人才。也就是说,一个能够使人才不断冒出的政策体系,一个好环境,才更值得一个王朝去追求。否则,仅得卧龙,除了勉强在他存在时可以支撑着过日子,过完这个村也一定没有那个店。

  当年80岁(还是70岁?)的姜子牙出马,据说周文王扶着装了姜子牙的车走了808步,于是周朝就存在了808年。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无稽之谈的,可是,周朝的制度性优势,比如我刚刚撰文谈到的春秋战国时人才辈出尊重知识分子的那个时代,却是可以使那个时代得以延续的。诸侯国互不统属相互竞争的设置模式使得人才流动现象非常多见,失人才者很快就面临国家的各类危机,也自然促使国君们以尊重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为己任,即便那些人才全是连国君都毫不客气地进行批判的性格,国君们也不敢不尊重。

  而如今呢?国家引进的西方来的人才,很多人属于拍马唯恐不在人先的狗东西,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好处和收入,宁肯违背基本政策。如此人才和人才观,最后怕也就落个蜀国的下场吧,连奴隶制社会的周朝都可能不及。

——以下是老吴的搜狐文章,链接地址http://cwufp.blog.sohu.com/156388086.html————

  或许是年纪大了,早上醒来太早,闲着没事儿,也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前先天,坐在飞机上,无聊的看着杂志,想起一些争论,人才与环境等等,似乎总有一些没有争论清楚的地方,今天有时间随便写下几句。

  时势造英雄,或许是中国人对人才最好的总结。现在有句口号,叫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可以被看作一种臆想。实际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人才和蠢材的区别,只有当一个人发挥了什么别人做不到的特殊作用的时候,或者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时候,由于其功绩和不可替代性,被称作了人才。在其发挥作用之前,谁也没有把他当作人才,刚刚出生的孩子,谁能分辨长大后哪个人才,哪个是蠢材呢?诸子百家是如此,秦朝的英豪是如此,汉朝、三国的英雄、唐宋的文人和艺人哪个又能离开那个时代的特征?现代革命历程中,军事天才哪个是在战争之前就被认为是天才的呢?21世纪是什么竞争?要竞争什么?有谁说得清楚呢?那么怎么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人才本身的价值是有限的,建立一种让任何人都能发挥作用的社会机制才是根本。“三国”把这个说得很透彻了。诸葛、周瑜都是响当当的人才,人评“得卧龙凤雏一人可安天下”,两个都得到的蜀国寿命最短;先有周瑜,后有陆逊的江东接着被灭;倒是看不到特殊天才的魏国最后发展壮大成统一三国的晋。曹操的伟大在于建立了一个能够让人为国效命的人才成长体系,而诸葛亮眼前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后来能用的人也就那几个富二代,这样的蜀国如何能够长期存在?

  即便刘备这样爱才的领袖,具备真正的战略眼光,用人得当,也不能保证蜀国的繁荣昌盛。过分的依赖诸葛亮,导致的结果就是诸葛一完、国家也亡。

  人才是用来保证国家发展的,而不是用来显摆的,更不是领导人用来向百姓叫板的。当我们用各种人才计划招募大量所谓人才的时候,而且这个人才标准就是一个,SCI点数,我看这种人才更像国庆日天安门广场摆放整齐的菊花,充不了饥,解不了渴,只能是摆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345623.html

上一篇:孔夫子老家曲阜师范大学那个年代的壮举
下一篇:感觉这个主意能挣大钱,大家评判下——
收藏 IP: .*| 热度|

14 鲍得海 艾云灿 李传亮 曹广福 赵明 朱志敏 吉宗祥 吕喆 苗元华 李学宽 鲍海飞 唐常杰 丛远新 wudou5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