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评审专家们的默契是怎样形成的? 精选

已有 8448 次阅读 2009-8-20 22:04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这里落脚的朋友估计大多是那种“被评审了n次,评审了别人m次”的科学家伙。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认知:几乎每次被评审的时候都特别不爽,而几乎每次评审的时候都特别爽。

??这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简单地说一个原因。

??因为评委们会在张口评议的过程中会形成默契,而这样的默契的形成有一些规律。其中一个规律是批评的默契——

??当了评委,环顾四周,或正襟危坐的评委,或认真谦恭的被评者。都是行内人士,如果不说点“哪里尚有不足、需要继续努力”的话,那评委还有啥水平?!而在批评的侧重点上,大家会各有看法,翻查评审材料找毛病的过程就是,而且找毛病也会相互启发,我说一个缺点,那边也许就会有评委跟着佐证这个缺点的存在,或者重复这个缺点:“刚才某专家说的我赞成,你这个地方的问题还真挺严重”,云云——

??尤其是,当第一个说话的评委连篇累牍地说起这个东西的坏处来,而且容易句句到位的时候,也许对这个玩意有点好印象的评委也是印象大坏——“我原来还真没看出来呢?听老王这么一说,再回头仔细一看,做得还真差!”

??所以,开头的这个人很重要,这也是很多评审过程必须买通其中一个专家开始做定性论定的原因。一旦第一个专家开始说:“这个项目虽然有一点不足的地方,可是整体上说,还是很好的,让我比较感动的有:工作量很大,看得出,研究者查找文献时‘上穷碧落下黄泉’,很费了些功夫,即便从文献的搜集这个角度看,这个项目已经做得很好了。”等等等等——

??但是,啥都挡不住愣头青,在评委会主席左顾右盼请大家自由发言时,还是会有愣头青冒出来,把一些看不惯或者干脆就是项目弱势的地方指摘出来,且一列就是21条,这样的调子一定,后面的人再说好话都不好意思了,21条都出来了,您还说好?你是专家吗?

??如果一定硬着头皮去说好话,那就得冒让人视作“伪”专家的风险了,或者冒“一看就是被买通了”的职业声誉风险了。

??所以,您要想说好话,一定要趁早。就如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一样,道理如上所论。如果在您列举了21条优点之后,还竟然有人指出另外的21条缺点,那人不是存心和被评审者作对就是和专家作对了。

??毕竟,有些东西即便是鲜花也可以说我花粉过敏,比如冯康先生的有限元,如此得个国家自然科学特等奖都嫌不够级别的成就一样,硬是给了个二等奖。

??再比如,陈景润先生的1+2,明明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证明完毕嘛!怎么能评奖呢?做完1+1再来吧。

??如此等等——

??而如果您想把排泄物说成鲜花,至少狗一定是同意的,因为那还是它的粮食呢。所以,在评审的过程和结果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分歧,而这样的分歧也是正常的。

??这也是所以很多评委敢于红着脸说好话,或者黑着脸说坏话的原因。

??如此,再加上评委会上很难出现争执这样的不合和谐氛围的事件,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评委默契。

??至于是默契成“优”还是默契成“差”,怕就得看您和评委们的交情了。

??这也是很多项目多请朋友少请非朋友的一个原因。

??要解决“评委默契”这个大问题,可能还是需要甲方多请监理式评委,且这个监理式评委和做项目方是不常在一个战壕混的人。



“知识分子”大家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50582.html

上一篇:在那年青时相许以身......
下一篇:爱成都,可是愿长居于杭州
收藏 IP: .*| 热度|

19 武夷山 刘玉平 向峥嵘 陈儒军 刘进平 王德华 肖重发 梁建华 戴小华 杨顺楷 金拓 刘立 唐小卿 苗元华 贺天伟 陈伟 吴明火 xuqingzheng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