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台不是舞台
吴超/2023-01-28
近十多年来,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广泛普及,媒体技术和舞台风格慢慢渗透到学校的课堂中来,加上网络课程的推广及其应用,更是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另方面,在社会大众文化传播技术和舞台风格的影响乃至熏陶之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类似轻轻松松看电视看手机视频中的方式和氛围,因而也寄希望学校课堂的学习也能像看媒体中的娱乐节目那样轻松愉悦,没有色彩斑斓和花花绿绿的环境,就会觉得无味和提不起兴趣。还有,学校的管理者甚至部分教学研究者也热衷于这种趋势,在管理层面有意无意地鼓励和要求教师们采用这种娱乐式的教学方式,美其名为寓教于乐。
个人觉得,上述情况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弊大于利。成为专业的学习过程,不管是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工、管、法、军、艺等各专业,真正学习起来,一定都是很枯燥和非常辛苦的,即使是艺术类专业,当成为专业去学习时和想成就自己成为艺术家时,其过程也是一样很枯燥和非常辛苦的。没有刻苦的练习、思考、钻研是学不好一门专业课程的。寓教于乐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不太现实的,对没有明确学习任务的儿童教育才比较合适。
这些年央视也推出一些教育性质的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等,也做得很热闹,俺也看过几集节目,看的时候的确热热闹闹和轻轻松松,还有点愉悦感,但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看完节目之后,好像能听到的就那么几句话,听完了还不见得就能记得住,与没听时也差不太多。如果以这种电视的表现方式和讲解速度,高校中的任何一门课程内容都要拍上个数十数百集才能完成,何况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是不可能像诗词那样去演绎诠释的。另外,电视上播放半小时,而背后的实际拍摄和制作时间需要好几天,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
传统教学讲台的舞台化导向有很多负面影响的,这里随便枚举几条:1)会让学生对学习的方式和难度造成误解,产生浮夸不扎实的学风;2)教师比教学质量高低变成比口才、比技艺、比颜值的高低,影响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3)促使教师把精力花在做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而使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及其质量得不到保障;4)变相鼓励讲课成为教师个人表演,其实讲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传达知识给学生和启发创造思维等;4)使评价教学效果和工作量变成看观众数量,从而忽视选课少的冷门课程和难学课程,特别是难学课程,教师付出更多,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5)教学的难点才是一门课程最核心的内容,舞台化的教学易避难就易、避重就轻;6)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经费开支和时间投入等,比如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有的5分钟演讲要花好几天的精力练习,而表达的东西还是那点知识,评委主要看表演效果;等等。
提了上面的问题顺便也提几条建议:1)舞台是表演的地方,不是学习的场所,传统的学习场所氛围还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2)不要过分渲染抓人眼球、点击率高、流量大的题材和人事,教师不能都去当网红,网红不是大部分教师的品质;3)绝大多数知识和智慧是不合适用舞台方式呈现的,教育教学不要重形式而忽视内涵;4)高校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处于静心思考的状态,而不是热闹和躁动;5)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按内容分三六九等,哪些适合于媒体化哪些不合适要由教师说了算,而不是一概而论。
科学网有些名博的文章有数千万浏览量,这个数字在科学界就大得吓人啦,他们是经过上十年时间发了数千篇文章才有这么高的浏览量;但现在网上的一条热搜或是一条股市新闻或是一条花边新闻等,有时就能有上千万的浏览量,最近的一首“早安,隆回”一火起来,据说有上百亿的观看量。因此,不同业界是不能相比的,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永远是少数人寂寞的领域。
讲台不是舞台,学术界不是娱乐界。高等学校教师有基本的教学技艺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对其教学内容的钻研程度。一所大学有文化底蕴,不是进去以后让人感受到热热闹闹和眼花缭乱;而是进去以后能让人肃然起敬和闻到各种学科专业的味道。
1/1 | 总计:1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4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