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高校科研的五个典型误解 精选

已有 13264 次阅读 2018-11-24 15:53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高校科研的五个典型误解

吴 超/2018-11-24

 

1.把技术服务当科学研究

现在许多高校都设立有科研处或科研部,教师把项目经费进到学校,就被认定为是科研费和科研工作。久而久之,大家好像都觉得能进钱的项目就是在搞科研。其实,在许多工科高校,很多人做的“科研”实际就是技术服务。对于技术服务,是不可能有多少创新和多少论文可写的;而高校管理部门认为有经费就是科研,有科研就可以发表论文,这就产生了很大的误解,把拿项目和进科研费也当成科研成果看待。

实际上,现在不少企业(特别是国营企业),一些生产技术问题本来是可以由企业的工程师自己解决的,可企业自身的制度并没有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而是基于大环境(或上级部门)要求企业投入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因而企业就将上述这些问题设立为科研项目并计划一些资金,请高校科研院所来完成。实际上,这种“科研”就是技术服务,当然技术服务也是很重要,但技术服务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

2.把工程问题当科学问题

作为工程问题,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工程问题涉及的因素繁杂,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做专门实验和设计,而实验结果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很难用于其他工程。例如,建筑工程的地基岩土特性、采矿工程的岩石力学特征测定等,由于地质条件的多变性,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采样做实验,其实验结果不太可能具有普适性。

而高校许多研究生和教师,在没有具体工程应用对象的情况下,经常在实验室假设各种工程条件,做了大量与具体工程不相一致的实验研究,并标榜为应用基础研究,目的就是发表论文;另外,由于影响因素过多,把条件排列组合,可以没完没了的做实验,造成大量重复实验研究,又得不到可重复的结果。当工程需要时,仍然得根据工程实际具体采样做实验。而脱离实际工程背景的大量实验研究结果却很少能派上用场。

3.把科研经费投入等同于购买仪器设备及耗材

长期以来,科研制度与科研人员在做科研经费预算计划时,都是把用途主要放在试验研究的耗材、测试费和购买仪器设备上,目的是运用这些东西去探索一些研究对象系统中的未知规律、性能等,而很少将主要研究目标和经费投入放到“研发什么东西让别人去用”的重点上,久而久之,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都习以为常的将大量经费用于购买东西,而购买东西相对也是比较容易的花钱方式,当有钱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花完钱时,就出现乱花经费和浪费经费。

其实,如果我们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更多的鼓励科研人员“研发让别人去用的成果”的政策,且科研人员“从研发东西别让别人去用”作为科研选题或选择研究方向,则科研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将可能有更大的提升,科研的效益将更加显著。

近些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科研专项等也开始设立一些重大仪器设备研究专项,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多层次开展研发的需求。

4.把跨界研究当交叉科学

交叉是当今科研找到新领域或新突破的普遍认同思维。但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对交叉科学的重视程度大都在口头上,许多人对交叉科学的研究仅仅是学科的简单叠加或是跨界研究,比如将AB两个学科的现有研究内容、方法、原理或技术做混合和互相借用,之后把A成果放到B领域去发表,或是把B领域的成果放到A领域去发表,这种简单换位的交叉研究结果,往往不被专业人士看好和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业余和外行,进而使交叉学科被处于边缘化和虚无化。

此外,还可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自己声称身在交叉综合学科领域,但想的和做的还是某一纵深方向的研究,结果是做着做着就做到别的专门学科领域去了。例如,把材料科学的研制方法用于测试类似煤炭的消耗品,对煤炭的性能测定是显得细化了一些,但其测试技术并没有创新;把矿山里面的采矿安全技术当作安全科学,这类课题更属于采矿工程专业的活;把建筑结构的安全技术当作安全科学,这类课题更属于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活;把信息安全技术的当作安全科学,这类课题更属于信息技术专业的活;等等。

5.把地区先进首创当发明创新

多年来,科研成果评价经常运用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各省市地区乃至县乡也套用这一XX领先和先进的评价做法。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权和国家地区的垄断,这类XX领先和先进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就使得科技界出现了自娱自乐的评价方式,经常出现什么成果鉴定会,凭借几个人的学识和理解,就随便将一个科研项目甚至一项技术服务随意给出一个什么国际领先、先进或国内领先、先进的评价。从原创意义上讲,只有世界范围首创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而且要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

其实,正确认识上述的问题,不论是对科学技术研究还是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都是有益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47995.html

上一篇:对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规划的再思考
下一篇:以追求新开一门研究生课程为目标做科研
收藏 IP: 222.240.123.*| 热度|

52 郑永军 黄仁勇 李万峰 王从彦 刘建兴 刘立 陈刚 杨冬 陈楷翰 姚伟 戴启权 刘永和 孙学军 江克柱 訚耀保 周浙昆 张启峰 喻海良 李毅伟 王庆浩 郑强 王启云 安海龙 刁承泰 黄永义 牛凤岐 冯兆东 张培昆 王超杰 武夷山 陈南晖 曹俊兴 汪啸 高峡 杨辉 郭保华 冯大诚 晏成和 鄢忠森 汤茂林 程帅 王福涛 李斌 赵凤光 郭景涛 孟佳 陈智文 吴昊 辛保泉 文克玲 liyou1983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