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答辩邪说? 精选

已有 9738 次阅读 2018-1-25 21:07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答辩邪说?, 答辩的问题, 答辩利弊, 答辩建议

答辩邪说?


答辩作为学位教育的最后一道质量关口,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但现在答辩已经泛滥成灾,项目结题、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申请课题、申报职务、述职汇报、评聘岗位、年终总结、甚至学生评个奖学金、等等,都需要答辩。答辩名目繁多,答辩已经成为高校甚至全社会的流行做法。

答辩最普遍的范式是:根据要求预先制作准备一个不需要审查的ppt文件,然后按规定的时间做演讲,接着回答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最后由参评专家给出评价。答辩环节本来是让不太清楚答辩人的专家在很短时间内比较方便了解答辩人所要“闯关”的支撑业绩或想要申请做的东西的可行性等,但随着时间的迁移,答辩的负面问题越来越明显。

人性的共同特点是做什么事都希望成功,而许多国人争取成功不仅善于从正面攻克,更习惯于走捷径找窍门。从答辩的准备和流程中,善于答辩者可以找到很多通过答辩的突破点,比如从“提前准备”、“ppt”、“演讲”、“答辩时间短”、“专家不熟悉答辩人专业”、“回答技巧”等中,都有很多门道可钻。

首先,“提前准备”可以留下很大的竞争不平等。准备答辩虽然需要花时间,但花时间再多与平时做事的时间比较起来,还是相对很短的。因此,明白答辩含义的答辩人,一定会花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答辩,他们很懂答辩所花的时间是最高效和最值的。答辩准备花的时间越多,效果会越好,答辩准备可以动员其他人参加,参与准备的人数越多,效果也会越好。因此,答辩前就存在着竞争的不平等。

其次,“不需要审查”和没有内容标准的ppt,使答辩者可以纳入很多非本次答辩内容的东西,有意者甚至可以东拼西凑、背离事实乃至编造有利于增色闯关通过答辩的内容。当竞争越激烈和目标越诱人,存在的问题可能也越大。例如,对于论文或成果的评价,有的答辩者可能会把自己的东西写的天花乱坠,把八竿子打都不着的名人伟人和著名机构都引用进来,而且能做得有理有据,咋一看比真实还真实。

第三,ppt是一个强大的多媒体工具,多媒体对人的冲击效果是巨大的,做好ppt展示文件不仅需要让ppt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需要有人机学、美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运用,需要对展示内容的高度凝炼和表达效果设计等。如果这些方面的功效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奏效,对参与答辩的专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而,一件实际很普通的事可以表达成很不寻常的事,甚至可以像魔术般把假的做成真的。这样一来就可能使专家产生误判,进而背离了真正答辩的内容。上述科幻效果完全可以借助答辩人以外的力量参与完成,这也是竞争的不平等。

第四,“演讲”与口才密切相关,有的人从小就培养演讲能力或具有演讲天赋,加之形象较好,通过充分准备,把事实编成故事,并用演员的技巧,做到极致,十多分钟足以“感动中国”。一个人的精力和优势往往是有限的,学问做的极好的人往往表达能力很有限,而表达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日之功。虽然会当演说家也是真本事,但这不是做好学问必须的本事。有的人十分业绩仅说出七分,而有的人仅三分业绩可说出十分,而且还能说得意犹未尽。

第五,由于答辩时间都很短,评审人主要是由答辩人的PPT和演讲内容做判断,按照教育学理论,此时答辩者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主导作用。评审人根本没有时间上网核实有疑问的信息和查找有关的背景资料,也没有时间问很多问题和不断连续追问相关的问题,还有碍于面子等也不好提很尖锐的问题。答辩会一般都是安排得很紧凑,答辩人一个接一个上,台下专家有时不可避免的有疲倦的状态出现,评审专家要高度集中精神才能很快领会答辩人的材料的核心要点。这就给答辩人造成了可以引导评审专家思维的客观场景。

第六,参加答辩会的答辩人一般都是大同行,答辩人的工作内容很难有完全可比性,答辩人的专业以外的能力的表现就显得尤其重要;另方面,参会专家也是大同行专家,大部分专家很难对每一个答辩人的具体工作都清楚,此时答辩人显示专业以外的能力也更能打动专家的判断。因此,答辩会在集中专注评审答辩人的专业层面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所占的比重往往很少,专家一般更能受到容易判断的东西的左右,比如论文的数量、刊物的影响因子等表层的东西,而对答辩人做什么东西的前沿性和意义所在很难真正把握,不懂也不好意思说不懂和不给判断。因此,网上流传某权威专家说过的一句雷语,“很多创新都是被专家投票投下去的。”其实,这是答辩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答辩让许多专家很为难,如果还有机械的综合打分标准规定,就更难使答辩人由某个单项或某一点的突出而闯关通过。

第七,回答问题也同样有太多的技巧。其中之一是“底气或自信的运用”,大多数专家的心理一般都认同有底气有自信的人。专家提问一般都是挑问题或薄弱环节发问,胆子大和外向的答辩人回答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从正面和自我肯定的方式回答,比较容易征服评审者;而内向和谦虚严谨的人回答问题时,他们往往犹豫一些和不敢怎么夸大,进而比较容易让专家得出判断结论——自己提的问题是对的和切中答辩者的弱点,结果对后者做出否定答辩者的判断。

最后,人总是比较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感染,作为专家也一样。如果一个答辩人形象大方光鲜,ppt制作美观诱人,演讲故事楚楚动人和滔滔不绝,答辩恰到好处和充满自信,印象分肯定增加不少。但这些与科学创新和成果质量或水平毫不相干,在创新思想和高质量科研成果本来就非常难觅的今天,表面的东西经常会把本质的东西给覆盖掉了。因此,答辩的综合判断结果对稀缺的创新思想和另类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再瞎说一句,上述所说的一些问题只不过是对不太诚实的答辩人利用规则创闯关的雕虫小技,而真正厉害的答辩人可能在答辩前已经把专家给搞定了,有这种能力的答辩人答辩就随意了,这也不是本文讨论的。

其实,答辩本来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但过分利用答辩却会把事实变味。过度依赖于答辩形式的坏处是使人性的萌发邪念,让人学会夸夸其谈,让学者变成演说家,并造成新的不公平竞争;而且,答辩很容易埋没真正意义的创新和其貌不扬的特殊人才;从负面的意义上讲,答辩是可能日趋不公,答辩可能使人变坏,答辩可能埋没创新和奇才。

再次强调,此文的目的是希望不要过度利用答辩,也希望不要理解成别的意思。本人没有研究过答辩心理学,答辩是个啥?只有大内高手才知道,但他们是不写博文的。

很久没写博文了,算是练习一把。





垃圾论文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096820.html

上一篇:如何制订安全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下一篇:难得一见铺满白雪的美丽CSU
收藏 IP: 175.13.78.*| 热度|

19 黄仁勇 王从彦 汪晓军 武夷山 吕洪波 黄永义 郭战胜 王永安 李东风 周浙昆 徐耀 刘全生 李毅伟 姬扬 刘浔江 姚伟 周健 蔺甲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