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模拟,可以裸奔吗?
曾泳春
这几天比较煎熬,一篇博士论文盲审明天就是deadline,另一篇要参加答辩的博士论文已摆在办公室的案头,但我还没看到。两篇论文都只给了一个星期的审阅时间,不明白博士论文审阅为什么给这么短的时间,跟催命似的,同学花了好多年心血写成的论文,我还是想好好看看的,但就是给了这么短的时间。还要备课上课。更要命的是这几天被《中国好声音》迷住了,心里老惦记着看一集、再看一集,其结果就是心急如焚,把博士论文摊开了,眼睛却看着《中国好声音》。但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这篇盲审的博士论文,写得太没有吸引力了。
两个月前审阅了一篇答辩的博士论文,就完全不一样,至少论文从引言开始就吸引我看下去,虽然在我这种做理论较多的评审看来,论文理论的深度有些欠缺,但通篇论文结构完整,一步步深入地得出一些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才是一篇比较好的博士论文。而我现在还摊在桌上的这篇盲审论文,看了一遍了,我还是云里雾里,不知他想做什么。似乎每一章都有一些结果,但每一章的结果与下一章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可以理解这位同学做博士课题的思路,就是一开始是没有思路的,做了几部分没有很多关联的工作,硬是凑在一起,觉得还不够学位论文水平,就又做一点,再添上去,又是一章没有关联的内容。所以通篇论文既不成体系,也没有深入,每一章都是用同样的几种仪器测试、分析影响因素,测试方法真是繁多,采用了n多美国、德国、日本进口的先进仪器。我甚至怀疑他先了解了他可以用哪些仪器,然后就围绕着这些仪器猛做实验,得到一些不疼不痒的结果,但依然是可以发几篇SCI的,不在话下。
前些年评全国优博时,似乎不太注重整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而注重看发表的文章。但近几年就比较注重博士学位论文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我总认为,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一个问题的求解,从各路包抄,最后大会师;或者是从浅入深,一步一步逼近结论。但现在有太多的博士论文,是一些分散性的工作,硬凑在一起形成一篇论文,在我看来,这只是硕士工作的叠加,并且没有在叠加以后得到总结性的结论。比如我手上这篇盲审论文,要不是想到这名未知的同学辛苦做了几年的测试工作,眼巴巴紧张兮兮地盼着盲审通过、答辩毕业去工作,我真不知如何评价这样的博士论文了。
昨天看到薛宇写的《裸奔的生物信息学》,对于做数值模拟的我来说,很有同感。做实验和做模拟预测,似乎是一对冤家,但又是一对亲家。最好的结合应该是:先有模拟,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验证说明模拟的正确性之后,再去预测其他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从实验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但现实总是比较骨感,模拟和实验两个工作,都是很繁重而艰苦的。实验就不必说了,太多的人做实验,深知实验的困难。对我来说,我做一个实验,要造机器,要有昂贵的测试仪器,所以我一写paper,就总是标榜实验是time-consuming and cost-consuming work,目的是要推出我的模拟。而模拟也不容易,要建模、要编程、计算。好不容易得到理论结果,问题来了,没有实验验证。我当年做博士课题时,就雄心勃勃地既想做模拟,还做实验验证,最后才发现,光是实验研究,就可以做一个完整的博士课题,博士三年的时间,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工作量。所以到了现在,做模拟的同学大都是做一些简单的间接实验来进行验证,这也愈发显出我当年(无知无畏)的勇气了。
对于实验和模拟这样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究竟谁是谁非,至今也没有定论。模拟一旦成功,确实可以省去费时费力费钱的实验,但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模拟,是不成熟的,贸然用到工程上,需要很大的自信。我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自信,所以我依然遵循模拟需要实验验证的路子,这就苦了自己了。很多人看到我发表文章这么少,都觉得吃惊,感觉上我应该发表更多的文章。事实是这样的,如果我说服自己,做模拟不去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发表文章可能就会是噌噌的。但我就是说服不了自己,于是我建模、编程、计算、造机器、买仪器、做实验,然后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调整模型、再计算,这样的周期,花3年的时间发篇文章都算快的了,影响因子还不高,因为是工程类期刊。有些博士生想做我这方面的工作,跑来咨询一下,再试了试,就放弃了,还是直接做实验吧,围绕着几台进口测试仪器,测点写点,SCI不比我少,影响因子还高。
所以,如果我们的科研界总是以SCI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我撑不下去了,也许有一天,也会带着数值模拟裸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曾泳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14326.html
上一篇:
潜心去听花开的声音 下一篇:
我要我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