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数值模拟,可以裸奔吗? 精选

已有 22465 次阅读 2012-9-19 11: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中国, 吸引力

     数值模拟,可以裸奔吗?
曾泳春
 
      这几天比较煎熬,一篇博士论文盲审明天就是deadline,另一篇要参加答辩的博士论文已摆在办公室的案头,但我还没看到。两篇论文都只给了一个星期的审阅时间,不明白博士论文审阅为什么给这么短的时间,跟催命似的,同学花了好多年心血写成的论文,我还是想好好看看的,但就是给了这么短的时间。还要备课上课。更要命的是这几天被《中国好声音》迷住了,心里老惦记着看一集、再看一集,其结果就是心急如焚,把博士论文摊开了,眼睛却看着《中国好声音》。但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我,这篇盲审的博士论文,写得太没有吸引力了。
      两个月前审阅了一篇答辩的博士论文,就完全不一样,至少论文从引言开始就吸引我看下去,虽然在我这种做理论较多的评审看来,论文理论的深度有些欠缺,但通篇论文结构完整,一步步深入地得出一些结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认为这才是一篇比较好的博士论文。而我现在还摊在桌上的这篇盲审论文,看了一遍了,我还是云里雾里,不知他想做什么。似乎每一章都有一些结果,但每一章的结果与下一章都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可以理解这位同学做博士课题的思路,就是一开始是没有思路的,做了几部分没有很多关联的工作,硬是凑在一起,觉得还不够学位论文水平,就又做一点,再添上去,又是一章没有关联的内容。所以通篇论文既不成体系,也没有深入,每一章都是用同样的几种仪器测试、分析影响因素,测试方法真是繁多,采用了n多美国、德国、日本进口的先进仪器。我甚至怀疑他先了解了他可以用哪些仪器,然后就围绕着这些仪器猛做实验,得到一些不疼不痒的结果,但依然是可以发几篇SCI的,不在话下。
      前些年评全国优博时,似乎不太注重整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而注重看发表的文章。但近几年就比较注重博士学位论文了,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我总认为,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一个问题的求解,从各路包抄,最后大会师;或者是从浅入深,一步一步逼近结论。但现在有太多的博士论文,是一些分散性的工作,硬凑在一起形成一篇论文,在我看来,这只是硕士工作的叠加,并且没有在叠加以后得到总结性的结论。比如我手上这篇盲审论文,要不是想到这名未知的同学辛苦做了几年的测试工作,眼巴巴紧张兮兮地盼着盲审通过、答辩毕业去工作,我真不知如何评价这样的博士论文了。
      昨天看到薛宇写的《裸奔的生物信息学》,对于做数值模拟的我来说,很有同感。做实验和做模拟预测,似乎是一对冤家,但又是一对亲家。最好的结合应该是:先有模拟,然后进行实验验证;验证说明模拟的正确性之后,再去预测其他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从实验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但现实总是比较骨感,模拟和实验两个工作,都是很繁重而艰苦的。实验就不必说了,太多的人做实验,深知实验的困难。对我来说,我做一个实验,要造机器,要有昂贵的测试仪器,所以我一写paper,就总是标榜实验是time-consuming and cost-consuming work,目的是要推出我的模拟。而模拟也不容易,要建模、要编程、计算。好不容易得到理论结果,问题来了,没有实验验证。我当年做博士课题时,就雄心勃勃地既想做模拟,还做实验验证,最后才发现,光是实验研究,就可以做一个完整的博士课题,博士三年的时间,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工作量。所以到了现在,做模拟的同学大都是做一些简单的间接实验来进行验证,这也愈发显出我当年(无知无畏)的勇气了。
      对于实验和模拟这样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究竟谁是谁非,至今也没有定论。模拟一旦成功,确实可以省去费时费力费钱的实验,但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模拟,是不成熟的,贸然用到工程上,需要很大的自信。我基本上没有这样的自信,所以我依然遵循模拟需要实验验证的路子,这就苦了自己了。很多人看到我发表文章这么少,都觉得吃惊,感觉上我应该发表更多的文章。事实是这样的,如果我说服自己,做模拟不去进行实验验证,那么我发表文章可能就会是噌噌的。但我就是说服不了自己,于是我建模、编程、计算、造机器、买仪器、做实验,然后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调整模型、再计算,这样的周期,花3年的时间发篇文章都算快的了,影响因子还不高,因为是工程类期刊。有些博士生想做我这方面的工作,跑来咨询一下,再试了试,就放弃了,还是直接做实验吧,围绕着几台进口测试仪器,测点写点,SCI不比我少,影响因子还高。
      所以,如果我们的科研界总是以SCI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标准,我撑不下去了,也许有一天,也会带着数值模拟裸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14326.html

上一篇:潜心去听花开的声音
下一篇:我要我们在一起
收藏 IP: 114.94.0.*| 热度|

77 曹聪 韦玉程 李学宽 吕喆 鲍海飞 梁建华 王芳 陈国文 纪小健 赵里昂 肖海 陈沐 梁进 王昌峰 逄焕东 赵斌 李土荣 李孔斋 蔣勁松 武夷山 刘艳红 孙东科 王善勇 虞左俊 曾云 李宇斌 李景春 罗帆 杨正瓴 邢志忠 周华 刘全慧 李本先 张溢 陈宁 赵美娣 翟远征 曹俊兴 刘晓松 郑融 吴飞鹏 秦占杰 韩涛 陈智文 刘淼 曹敏 马红孺 程南飞 柳林涛 唐常杰 王志平 吴浩宇 徐迎晓 宁利中 王春艳 庄世宇 孙军昌 强涛 覃开蓉 赵凤光 褚昭明 徐建良 刘焕军 韦雪花 littlekim taiga redastro agreatboy mathqa lingling101 htli crossludo zhoubukang zzjtcm windsea Arthur1992 liuzhan001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