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本真,领悟人生真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jiangwen 格局决定人生的深度,眼界决定人生的广度,心胸决定人生的气度,人品决定人生的高度,知识决定人生的厚度。思想有多远,你才能够走多远。

博文

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导致宇宙射线直接冲进大气层,或与美洲寨卡病毒大流行有关

已有 4477 次阅读 2019-1-31 16:40 |个人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磁场, 裂缝, 宇宙射线, 寨卡病毒, 大流行

面对2015年美洲的寨卡病毒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寨卡病毒为什么会在2015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巴西和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寨卡病毒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由于目前的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新常态或新的因素,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academicsilos),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目前科学界都在努力寻找2015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大流行的原因。世界宇宙射线数据中心监测结果显示,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在2015年的1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784995uGy大幅增加到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1300000uGy以上,随后巴西在2015年和2016年出现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流行和变异。我们的最新的研究打破了唯病毒论的传统医学观念,首次创新性的提出巴西地区急剧减弱的地磁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是导致寨卡病毒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并科学的解释了其中的原理。

Weakened magnetic field, cosmic rays and Zika virus outbreak (1).pdf

20146月至2015年的地磁场强度变化来看,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磁场一直处于减弱的趋势,几乎覆盖了整个南美洲(图2和图3)。从1999年到2016年五月期间,北美洲高纬度地区磁场减弱了3.5%;而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稳定的向西移动,磁场强度减弱了2%,并且预测未来几千年的时间,地球磁极可能出现翻转。欧洲空间局的卫星群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地球磁场目前正在不断削弱,尤其是西半球方向的磁场比科学家估计的要快10倍左右,这种变化可能意味着地球将出现磁极翻转,最新的测量已经证实磁北极目前正在向西伯利亚方向移动,科学家之前估计地球磁场在每个世纪将削弱5%左右,实际上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每10年就衰减5%,是过去估计速度的10倍。在20141-6月内,地球磁场的调查显示磁场西半球磁场正在减弱,从图1中可以看出,西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磁场正在减弱,以蓝色标志,东半球的红色区域为磁场加强,尤其在印度洋的西南方向上,磁场加强现象比较明显,总体上看,西半球的磁场处于减弱的状态,并且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图1)。


image.png

1  欧洲空间局蜂群卫星群提供的20141-6月地球磁场变化情况分布图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20141月到6月间,欧洲航天局蜂群卫星群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image.png

                         图2 20146月地球表面主磁场的快照

http://www.esa.int/Our_Activities/Observing_the_Earth/Swarm/Swarm_reveals_Earth_s_changing_magnetism


由蜂群卫星群的数据制作而成。这些测量值主要来自地核(95%),剩余测量值来自地幔、地壳、海洋、电离层和磁气圈等其他来源。红色阴影表示磁场加强的地区,蓝色显示磁场变弱的地区。测量单位是毫微特斯拉。

加利福尼亚高空气球平流层射线水平监测结果数据显示,从20153月到20175月,宇宙射线水平呈现系统性增加,大约增加了13%。在靠近巴西磁场异常区的墨西哥的宇宙射线监测结果显示,宇宙射线水平从2015年的1月份突然大幅增加,从784995uGy突然增加到1324700uGy, 并且全年持续在1300000uGy以上(图3),并且在2015年的6月22日左右,宇宙射线急剧加强,也可能与这一地区地磁场撕裂有关(图4)。墨西哥地区宇宙射线水平的突然增加可能与第24周太阳活动水平的减弱和巴西磁场异常区地磁场强度的剧烈降低有关。

image.png

3  2015年寨卡病毒爆发与墨西哥宇宙射线突然增强之间的关联

注:横坐标为年份,纵坐标为宇宙射线强度(单位:uGy



image.png

图4 2015年的6月22日左右,宇宙射线急剧加强

                                           

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地球磁场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许多来自外太空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像X光之类的辐射线,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或带负电的电子。太阳风是太阳上层大气射出的带电粒子流。地球绕太阳旋转过程中,会穿过太阳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相遇处会形成激波,被称为弓形激波。太阳风中的电子与弓形激波相遇时,会立即被加速,使电子流变得不稳定而发生崩解。崩解过程又导致电子失去高速,并将其动能转化为热能,整个过程仅90毫秒, 这就是地磁场保护地球的机制[47]。如果没有地磁场,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使病原体发生变异或重组。南大西洋异常区上空的地球磁力保护变得薄弱之后,让更多的来自太空的辐射线得以穿透,到达大气层更低的地方,更接近地球表面,从而引发病毒发生变异或重组。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太阳活动极小期和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下降期,伴随着南大西洋地磁场的急剧减弱,墨西哥地区的宇宙射线在20151月突然大幅增加,并且持续全年。蚊媒传染病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及动物宿主的一大类疾病。近年来,多种新发及再发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包括寨卡病毒和黄热病病毒等,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寨卡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分为两个世系:一个是非洲世系,主要在非洲的丛林中循环传播;另一个是亚洲世系,主要在东南亚等地区流行。2015年起,由亚洲系寨卡病毒主导的寨卡疫情在南美洲暴发,并迅速扩散到40多个国家,引起胎儿小头畸形和格林巴氏综合症,造成上百万人感染。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的暴发流行已是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ENSO(拉尼娜和厄尔尼诺)是热带地区年际变化的强信号,由于其会在全球引起严重的气候异常而广为关注。2015/16年厄尔尼诺事件持续了13个月,是一次极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基于1950年到2016年的数据资料从太阳活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太阳黑子数与厄尔尼诺modoki 指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具有共同的11年准周期特征。长时间历史资料显示,每一个太阳活动峰值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容易出现异常冷海温,而其后的1-3年内往往会发生一次厄尔尼诺Modoki事件。而2014年正好是第14个太阳周期活动达到峰值的年份,因此,太阳活动对2015/16年厄尔尼诺事件可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Isaac及其同事在Lancet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适合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生长繁殖的厄尔尼诺气候条件,可能是寨卡病毒在南美洲迅速蔓延的原因。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南半球南美洲东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整个2015年下半年南美洲北部和东部的温度为史上最高,同时伴随着严重干旱。这些导致寨卡病毒迅速传播的极端条件,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将某个月出现极端气候条件的区域与下个月的寨卡病毒地理分布区对照时,看到区域产生了明显的重叠。温度可以影响成年媒介生物的生存、病毒复制和传染期。温度升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可以扩大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减少病原体的外潜伏期,提高母蚊叮咬率。尽管在伊蚊生命周期的水生阶段,降雨为其幼虫提供必要的生活环境,但干旱可以直接扩大媒介生物的栖身范围。在几个区域中(包括巴西东北部),埃及伊蚊栖身范围扩大的风险与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家庭储水量的增大具有相关性。因此,这一时期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独特气候条件,是导致寨卡病毒在南美洲传播的促成因素。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流行病学模型也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为寨卡病毒的两种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南美大规模传播寨卡病毒创造了最有利的气候环境,导致伊蚊死亡率降低、叮咬频率提高等后果。他们建立的模型显示,正是与2015/16年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温度环境在寨卡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50]。另外,香港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24株寨卡病毒毒株,他们在GenBank中有完整基因组或完整的多蛋白序列,包括1947年至2015年期间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从人、动物和蚊子上采集的毒株,并将寨卡样本与其它致病黄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如Spondweni病毒、登革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等,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和开展了蛋白家族的分析,发现除了非结构2BNS2B)编码区域外,所有编码区域的进化树拓扑结构是相同的,而且此发现得到了分子重排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的确认,结果表明NS2BSpondweni病毒发生了遗传重组。2017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清华大学医学院和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化导致寨卡病毒在埃及伊蚊上感染力增强》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者发现寨卡病毒的NS1蛋白具有辅助病毒感染蚊虫的功能。在传播过程中,亚洲系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上的一个氨基酸位点突变 (NS1 A188V) 导致NS1蛋白的分泌能力增强,使得病毒可以更高效地感染蚊虫、导致蚊虫病毒感染率大幅上升,这可能是造成寨卡病毒突然在南美洲大陆大范围流行的原因之一, 这一研究为解释近年来寨卡病毒暴发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52]。分子流行病学证据也表明,寨卡病毒很可能在20世纪也经历了多次重组[53],寨卡病毒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单链RNA病毒,蚊虫特别是埃及伊蚊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感染不同种的寨卡病毒,这些病毒首先在蚊虫的肠道中繁殖,然后通过血液到达其它组织,最终在唾液腺中繁殖,病毒可以在蚊虫吸取一些像植物汁液或露水时通过唾液播散到食物表面。大幅增加的宇宙射线能够灭活被蚊虫播散到外界环境中的寨卡病毒,但是实际上这些被灭活的病毒是半传染性的,蚊虫可以在进食时混合感染不同的病毒并通过基因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机制形成一种新的重组的病毒。宇宙射线也可以直接导致寨卡病毒发生变异。变异的寨卡病毒、减弱的地磁场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共同促进了寨卡病毒在南美洲地区的大规模流行。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宇宙射线直接冲进来,穿透大气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宇宙射线直接冲进来,穿透大气层

由于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场,它能保护我们免受严酷的太阳风和宇宙辐射,使得地球适宜生命的生存。

然而,最近科学家发现地球的磁屏蔽中出现裂缝,这使银河宇宙射线直接泄漏到地球大气中层,并在北半球造成巨大的地磁暴。

位于印度的GRAPES-3介子望远镜探测到宇宙射线水平的一个尖峰,这表明地球的磁屏蔽可能已被损坏。虽然这次射线爆发是记录于2015年6月、但直到最近才刚刚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高强度宇宙射线活动的程度。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宇宙射线直接冲进来,穿透大气层

在2015年6月22日的两个小时里,来自一团巨型快速移动等离子体的粒子穿透地球大气层。这些粒子是源自于太阳表面,它们以高达每小时250万公里的速度撞击我们地球的大气层。

这种高速撞击导致地球的磁层(又称磁气圈,这个区域包含地球磁场)从地球半径的11倍收缩至4倍。地球磁层中的带电粒子通常会偏转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否则太阳风会把有害的紫外辐射带到地球表面。

在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其癌症的发生率更高,而紫外辐射被认为是主要元凶(也是导致皮肤在阳光下晒黑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地球磁屏蔽有裂缝,宇宙射线直接冲进来,穿透大气层

太阳风也引发了严重的磁暴,造成无线电信号减弱,并在地球北部的许多国家引发了壮观的北极光。GRAPES-3介子望远镜的研究人员进行分析表明,在短时间内,地球的磁层开裂,使一些低能量的银河宇宙射线直接穿透大气层。

根据这项研究,宇宙射线的爆发表明“地球磁屏蔽的短暂弱化”。科学家表示,如果地球磁层出现大裂缝,那由此引发的超级磁暴可能会致使地球上的现代技术基础设施瘫痪。而这样的事件还有可能会再次发生,所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好地理解地球磁层。

http://k.sina.com.cn/article_6612156106_18a1d7eca00100bsf9.html


地磁场撕裂Transient Weakening of Earth’s Magnetic Shield Probed by a Cosm.pdf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7.171101


MEXICO_2015.pdf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3901288/Is-Earth-s-protective-shield-cracking-Bursts-deadly-cosmic-rays-raises-fears-planet-s-magnetic-field-disappearing.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60128.html

上一篇:美国遭遇极寒天气,或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
下一篇:灵芝孢子粉才是抗肿瘤的“上上药”
收藏 IP: 218.69.8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