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中国画线描在考古绘图中的运用 精选

已有 8778 次阅读 2014-10-23 08: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考古绘图作为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通过直观反映遗迹和遗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能够比较客观地记录和保存考古现场中蕴涵的信息。故此,考古绘图是考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应用范围贯穿在考古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中国绘画中,线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画法之一,也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线是中国画的生命,是在空间中表现位置和长度的手段。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发掘,中国画线条元素越来越多的用在考古绘图中,特别是在器物的纹饰、彩绘壁画和石刻壁画的绘制中尤为显著。


1. 中国画线描


中国画线描以形写神以线造型的手法,成为创作中丰富多彩的表现技巧。在日常文化描述中,线条的寓意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线条通过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曲或直的表现形式,呈现给我们物象或粗大或纤细,或柔美或刚强,或粗糙或光滑的特质;同时带给我们远近、高低、延伸、停滞、轻快、稳重、笨拙、优雅、膨胀、翻转等视觉上的冲击感;并以放射、交叉等多种组合方式淋漓释放线条的律动之美。线条的表现能力和表达意向非常广泛,有的庄重、典雅、崇高,有的活泼、轻松、流畅,有的刚劲、挺拔、豪放,有的古朴、飘逸、潇洒,有的浑厚苍劲、抑扬顿挫、自然流露。因此,线条具有创造艺术美的巨大功能,是中国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绘画语言,融合笔墨之意,表现中国画的意蕴和情感。


中国画的线在表现自然状态时,将非常繁杂无章的物象,经过一定的主次取舍,组织编排之后,却变得有秩序感,有规律性。这样,既符合物体的形态、结构,又具有装饰的形式美感。同时,线还能按审美的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物体的质感或者肌理效果,这是其他的画种无法相比的。在考古器物绘图中用线描器表纹饰时,可借用线条的粗与细、疏与密来表现器物的立体感。由于古器物的质地不同,所用线的方法也就不同,有软线与硬线之分。软线常用于棉、麻、毛纤维织物,硬线常用于石器、铜器、古器等,尤其打制石器及其使用痕迹,就必须用流利的线条来表示,线条力求生动有力。


2. 中国画线描的标准和表现形式


中国画强烈追求客观物象的主观自我表现意识,追求物象最本质的东西,需要用很强的概括性、简练性的线来表现对象。这样,就对用线有了一个品评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骨气”和“笔法”之类的说法。而历朝历代,对线的优劣品评标准均有论及,但堪称金科玉律的,大概要首推谢赫的“骨法用笔”,它才是中国画的真正灵魂。其含两个方面:其一,线在画面中起到的骨干作用;其二,线本身是一种审美要求,即所谓的“笔力遒劲”“笔能扛鼎”“风骨”“骨力”“骨气”或“骨法”。都是画家感悟物象的视觉样式,即线的形态是对物象本身特征进行综合感觉的符号抽象——程序:一类是压力均匀,线型变化粗细微妙含蓄的游丝描和铁丝描等;另一类是行笔较快,压力不一致,力多用于线的中等部分,线型变化较丰富的要叶描和行云流水描等。


线条语言虽然单纯,但中国画在表现不同对象和物体时,通过对线条进行各种微妙变化,使其产生了独具个性的形式语言,如根据丝绸、棉布和麻料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使用不同线型、力度、弹性的线条进行表现。这种不同变化、不同形式和不同线型的线条在人物画中被总结成“十八描”。


3. 金石学家与古器物绘图


古器物绘图早在宋代就出现了,金石学家吕大临的《考古图》一书就有很多的古器物线描图。该著作是出于研究古礼的需要,欲“掇习三代遗文旧制以行于世”, “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源,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天下后世之君子有益于古者,亦将有考焉”。可以说,金石学家的古器物绘图是近现代考古绘图的雏形,不过二者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考古学绘图,是从科学的角度,凭借规、尺、板等工具,根据几何学制图的理论基础来制图;而金石学家画的图只是从美术的角度,凭借视觉修养和技巧,用中国画线描的白描的形式表现出古器物的形状、纹饰,是照相机式表现形式,没有准确的比例和透视,更没有器物的剖面,不是正投影图。但金石学亦按器型对古器物进行分类编排,每件器物均摹绘图形、铭文,记录了原器的尺寸、重量、容量以及流传经过和收藏情况,其著录体例为近代考古学开创了先例。



4. 中国画线描与考古器物图


中国画线条在考古器物绘图中运用是广泛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为了体现器物的结构关系,器物图上的线条要有粗细的层次变化。如《梁山薛垓发掘报告》中的器物图,一般外轮廓线用最粗线,中轴剖线为次粗线,剖面上的平行斜线为细线。折棱明显者用实线,不明显的用淡虚线。明显棱线逐渐不明显的,线条也要由实到清淡虚无。为表现受光的亮处线条轻细疏淡,背光的暗处线条粗重密浓,一般绘图是以左上方为光源,凸起处下方右方重浓,凹陷处则是上方左方重浓。为表现表面粗糙器物的质感,画轮廓线应徒手进行,线条涩滞,运笔要慢。其上的压印纹、刻划纹也要徒手绘。而表面很光滑的器物宜使用光滑流畅的线。画直线时可使用直尺。笔尖正落纸上,中速运笔,线条粗细均匀。



还有就是中国画线描在器物纹饰的运用,无论是彩陶上的动、植物花纹,还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创作过程中丰富地使用了对称、连续、韵律等表现方法,使古器物既符合了使用功能又达到了审美要求。从仰韶彩陶开始,即对线条做到合乎法则的运用,如纹线的连续、反复、对称、平衡、打散组合,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积溶着人类自身的审美心理结构,线条成了东方艺术的生命线。线描画在考古器物的综合运用奠定了中国画中的线的作用。


5. 中国画线描与画像石、彩色壁


中国画线条在汉代画像石及彩色壁画绘图中更是广泛运用,它主要运用于人物、动物上,汉代画像石造型上的显著特点是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线条是造型的最主要手段,线条不仅表现出了物象的形状,而且表现出了物象的态势,使所有的形象都处于变化的瞬间,对于阴刻的画像石尤为显著。如沂南汉墓画像石,画像以阴刻为手法,勾勒的画像造型生动,所用的线条都是“十八描”中“游丝描”“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线条多为圆转曲线,均匀而含蓄,或粗或细,或交错,或转折,感觉画像处在行进、跳跃、顾盼、飞腾的运动之中,使画面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如东平汉代彩色壁画,壁画中的人物之所以如此生动形象与其用线是分不开的。正是线条的流畅和动感赋予了壁画人物无限的生命力。



壁画中运用的线描技法已经较为丰富,壁画上层人物的衣纹都是高古游丝描最好的体现,线条如蚕丝一般,虚起虚收,纤细而流畅。门楣武士的头发胡须、西壁南侧下层方相氏的头发胡须运用了钉头鼠尾描,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其中还穿插了蚂蝗描和铁线描。东平壁画西壁北侧和北壁壁画深层人物服饰款式中的前襟镶边,由于上衣很长,它的前襟一直由胸前经过腰部延伸到臀、膝部,腰部以带束紧。给人的视觉感受,犹如一根蜿蜒曲折的线条,时前时后,缠绵不断,延伸到身后的部分,从前面看不到,恰好有如中国画线条中的“飞白”,产生“意在笔先”的意境;其袖子的镶边亦是如此,它随着人物手臂姿势的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同,或有粗细变化,或有顿挫变化,或有断续变化,这就是中国画线条的特质之美。


中国画线描的运用,在器物绘图及画像石、壁画绘图中均有巨大的贡献。它解决了在考古绘图工作中一味死板的实际问题,在忠实反映原物的同时,使考古绘图的画面上有了艺术的美感,使考古材料更完整、更系统、更专业、更精彩。线描在考古绘图中的运用,承继线墨的传统表现形式,互相取长补短,是考古绘图发展的一个趋势。


本文摘编整理自山东博物馆《齐鲁文物 (第3辑) 》朱华《浅议中国画线描在考古绘图中的运用》一文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837915.html

上一篇:电传递还是化学传递?
下一篇:“化工学科发展与协同创新”专刊出版
收藏 IP: 124.207.160.*| 热度|

9 孙彧 李泳 李轻舟 李璐 庄世宇 蒋迅 shenlu wolfgangg eastHL200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