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想要克服高原反应?换个帐篷就行!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已有 1944 次阅读 2021-9-7 15:51 |个人分类:科爱期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球上的山脉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徒步旅行者、登山者和滑雪者。在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人们的身体可能会面临疾病的风险。


近期在KeAi期刊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中,来自奥地利和瑞士的一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最近有关高海拔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案。这些疾病包括急性山地病(AMS)、高海拔脑水肿(HACE)和高海拔肺水肿(HAPE)。


图片


在药理学选择方面,该团队强调了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独特疗效,这是一种用于治疗风湿病和肺部疾病的药物。在几乎所有类型的高海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都是有效的,包括AMS, HACE,以及最近的HAPE的预防。


在非药物预防选择方面,该综述研究了现代预适应策略,即在帐篷或房间中使用模拟海拔,这些房间可以在家中建造。在真实的高原环境中(低压缺氧),人们会经历低气压和低氧。在模拟的高空环境(常压缺氧)中,只有氧气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图片

Image:  A simplified regime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high-altitude illnesses. 

Credit: Professor Martin Burtscher.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的Martin Burtscher教授表示:“尽管还缺乏大规模的研究,但从较小的研究和观察经验(包括作者的经验)积累的证据表明,常压缺氧是一个有前途的、易于应用的工具,可以在进入高海拔之前进行预适应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患高海拔疾病的风险,保持运动能力,还为主治医生提供有关(病理)缺氧生理反应、个体对缺氧/海拔的耐受性、以及缺氧和现有疾病的药物治疗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


他补充说:“常压缺氧和在高海拔逗留(例如,一天或更多天加上过夜)的结合,被认为对预适应特别有效。一般认为,暴露于缺氧环境约300小时(间歇性持续数周)是最佳的预适应水平。然而,缺氧时的每小时都很重要。医生应该监测缺氧暴露情况,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缺氧的严重程度应该逐步增加。”


这篇综述还清楚地表明,“旧”规则仍然适用。例如,慢慢上升到高海拔,倾听我们的身体,了解如何应对高原病的迹象,包括危及生命的形式,如HACE和/或HAPE。


文章信息

High-altitude illnesses: Old stories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artin Burtscher, Urs Hefti, Jacqueline Pichler Hefti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Volume 3, Issue 2, June 2021, Pages 59-69


图片


图片

扫码免费阅读


关于期刊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SMHS)由成都体育学院(CDSU)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SSS)联合主办,主要刊登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原创研究、综述及述评类论文。期刊基于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运动医学和健康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出版需要,目的是为运动医学和健康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一个优秀的、高质量的全球出版渠道。期刊重点关注运动性损伤防治与康复、慢性病的运动干预、运动相关基础生物学研究、体力活动与健康、传统医学及传统体育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SMHS 自 2019 年 12 月创刊以来,先后被DOAJ、Embase、Scopus等国际数据库收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303234.html

上一篇:为什么纳米颗粒能够改变癌症免疫治疗的游戏规则?|Bioactive Materials
下一篇:《绿茶加工技术与装备》: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编写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