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痛的领悟

已有 1927 次阅读 2021-1-27 14:1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疼痛是各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继呼吸、脉搏、血压和体温之后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将疼痛(pain)定义为“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

作为一种复杂的主观体验,疼痛由不愉快的刺激所传达的感觉信息启动,同时包含感觉−辨别、情绪−动机、认知−评价及行为反应等多个维度,在维持机体生存和健康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来说,当疼痛具有适应性时,疼痛通过保护生物体免受伤害或在损伤发生时促进伤口愈合而有助于个体生存;相反,如果疼痛是非适应性的,此时的疼痛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不仅会引起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从而诱发各种并发症,而且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情绪问题以及认知功能的下降,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据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统计,2010 年我国至少有 1 亿疼痛患者,其中大约 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由此可见,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经济负担,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诚然,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从外周皮肤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疼痛信号受到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的调制。既要让疼痛发挥其预警作用,同时又要消除适应不良的疼痛或持续性疼痛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这使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疼痛的神经生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疼痛不仅反映了躯体感觉系统传递的伤害性信息诱发的神经冲动,而且还受基因、环境、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疼痛感知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具体表现为:①  一个体在不同状态下对相同的疼痛刺激的感知显著不同,即疼痛知觉的个体内差异;②不同个体对相同的物理刺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疼痛感受,即疼痛知觉的个体间差异。然而,当前人们对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难以阐明造成个体差异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对疼痛特异性和敏感性神经表征及其神经网络联结模式缺乏认识,导致了对疼痛的客观评估方法和指标的缺失(如临床对疼痛的诊治仍依赖于患者的主观口头报告,无法实现客观、精准的评估)。

 

此外,目前,人们对镇痛方法及其机制的认识亦相当匮乏,这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疾病(如慢性疼痛)的有效调控。近年来,美国暴发的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对镇痛领域的研究也发出了警示。这场医疗危机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死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巨大。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有所减少。为解决药物减少所带来的问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提出了应对方案,强调了使用替代性疗法治疗慢性疼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寻找非药物替代性镇痛方法已然成为疼痛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

 

《疼痛认知神经科学》一书正是围绕上述问题,以国家脑科学研究战略为导向,重点从认识疼痛、评估疼痛和缓解疼痛三个方面总结当前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成果及发展动态,旨在传播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促进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对疼痛和镇痛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为科研及临床提供理论参考。

 

全书共七章,涵盖从认识疼痛机制到评估疼痛再到缓解疼痛的最新研究方法及成果,以科学严谨的写作思路,系统地概括并评述了疼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多种在体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技术,从宏观和介观层面系统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疼痛从感受器、传导通路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等神经生理机制;充分考虑动物模型研究和非侵入性人体研究的互补性,在合理运用跨物种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整合跨物种研究成果;全面阐述了基因−环境−脑结构/脑功能-行为的多维度疼痛评估方法;基于上述对疼痛的认识,深入探索了各类镇痛方法及其机制。虽然有关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进展,正逐渐涌现出一批批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填补了国内疼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相关学术著作的空白,一方面为疼痛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推动了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加深临床工作者对疼痛及镇痛机制的认识,倡导疼痛的系统评估及探索非药物替代性疗法,促进临床疼痛管理的优化。

 

胡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围绕“认识疼痛,缓解疼痛”这一科学问题,带领团队利用在体电生理和神经影像等技术,开发了多种优化的脑响应信号分析方法,运用跨物种研究,从宏观和介观层面深入挖掘了疼痛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神经指标,实现了对痛觉相关脑神经信号特征的提取,并系统研究了疼痛信息处理的中枢神经机制。本书正是取材于胡理研究员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力求立足于国内外前沿理论及视角,博采疼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众多优秀青年学者的专长,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相互转化。


640.webp.jpg

《疼痛认知神经科学》

胡理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

(认知神经科学书系/杨玉芳主编)

ISBN 978-7-03-066714-4

责任编辑:孙文影 高丽丽


内容简介

图片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也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书共七章,以国家脑科学研究战略为导向,从认识疼痛、评估疼痛和缓解疼痛三个方面,系统概括并评述了疼痛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动态,涉及多种在体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技术;从宏观和介观层面探讨了不同类型疼痛从感受器、传导通路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等的认知神经机制;充分考虑动物模型研究和非侵入性人体研究的互补性,整合了跨物种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基因−环境−脑结构/脑功能-行为的多维度疼痛评估方法,并深入探索了各类非药物镇痛方法及其机制。 

本书对疼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对疼痛相关知识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图片
图片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CONTENTS
丛书序(杨玉芳 吴艳红)
前言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疼痛认知神经科学概述 1
第一节 伤害性疼痛 3
第二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 10
第三节 心因性疼痛 18
第二章 疼痛理论与疼痛维度 38
第一节 疼痛理论 39
第二节 疼痛维度 44
第三章 疼痛测量 67
第一节 疼痛的感觉-辨别测量 69
第二节 疼痛的情绪-动机测量 82
第三节 疼痛的认知-评价测量 96
第四节 基于神经影像技术的疼痛评估 107
第四章 伤害性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143
第一节 伤害性疼痛的中枢神经机制 143
第二节 伤害性疼痛的动物模型 155
第三节 躯体疼痛 167
第四节 内脏疼痛 176
第五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200
第一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机制概述 200
第二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11
第三节 慢性腰背痛 219
第四节 幻肢痛 227
第五节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234
第六章 疼痛的影响因素:基于生理-心理-社会模型的视角 266
第一节 疼痛与遗传 267
第二节 疼痛与性别 274
第三节 疼痛与年龄 282
第四节 疼痛与学习记忆 291
第五节 疼痛与应激 303
第六节 疼痛与共情 311
第七节 疼痛的社会因素 318
第七章 疼痛的调节 362
第一节 安慰剂和反安慰剂效应 362
第二节 神经调控技术 372
第三节 条件性疼痛调节 386
第四节 音乐镇痛 398
第五节 运动镇痛 402
第六节 心理治疗的镇痛应用 408


640.webp (7).jpg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269256.html

上一篇:2013年以前的PM2.5数据缺失怎么办? 机器学习“算”出来 | NSR
下一篇:李国杰院士:发展高性能计算需要思考的几个战略性问题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