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人类的起源真的是猿猴吗?

已有 3761 次阅读 2018-10-9 14:24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应用人类学, 田阡, 潘英海, 科学出版社, 猿猴

 

初 遇


长期以来世界各民族和地区文化都曾认为人类是超越生命接近神灵而存在的。关于“人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圣经》《埃及神话》或“女娲造人”等传统解释把人作为神灵化身。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理性地考虑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859 年,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版的《物种起源》,解释了生物适应、多样性、类似、差异、地理分布模式、生物间竞争与合作、拟态等很多曾难以理解的生物学现象,推动了生物学革命。达尔文在1871 年《人类起源与性选择》和1872 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两本书中进一步明确地指出人类可能起源于某种猿猴。

 

1863 年,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中指出人类与猿猴的近似性不仅表现在解剖学特征,而且在行为、心理、模仿注视、记忆、想象、推理、工具使用、武器使用、语言、自我意识、审美等方面,两者都具有类似之处(赫胥黎,2010)。该书预测人类祖先最初应该出现于非洲。1924 年,雷蒙德·达特(Raymond Dart ,1893—1988)在南非发现的250 万年前的汤恩小孩化石证实了这一预言。人类学与灵长类学都开始于进化论,并在研究人性起源的问题上相遇了。




人类学与灵长类学的初遇孕育了比较解剖学。其中最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是探讨直立行走及其相关的形态学特征(Darwin,1871)。尤其是通过研究现生灵长类骨骼牙齿形态,比较初期人类化石和类人猿化石,复原化石种类的运动样式和生活等。1959 年,刘易斯·利基(L. S. B. Leakey)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发现距今约175 万年前的能人化石标本。20世纪20 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出土了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直立人标本。越来越多的化石和解剖学发现将人类与生物连接起来,形成了探索人类起源的基础。

 

但是初遇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早期人类学家关心社会的起源和文化共通性,出版了《古代社会》(Morgan,1877)和《世界通用文化的列表》(Murdock,1945)等著作。遗憾的是,生物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思想随后被误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或“优生学”之中,引发了社会动荡和纳粹主义扩张。20 世纪以后,美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博厄斯(Franz Boas)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批评了随意将生物学概念套用于人类社会研究的方法。文化相对论有利于消除人种差别的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人类学研究逐渐忽略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而集中于研究各文化间的差异性及民族志研究。人类学与生物学的初遇出现了裂痕:人类学成为研究人类文化的人文科学,而生物学成为研究生物(除人类以外)进化的自然科学。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裂缝之间,灵长类学得到了发展空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灵长类包括原猴类、新世界猴、旧世界猴、类人猿(包括人类)等自然类群(Swindler,1998)(图1)。其中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Homo sapiens)。学名的前者Homo 为人属名称,后者sapiens 为智人种名。


1.jpg

图1 现生灵长类分类类群


1. 原猴类

 

原猴类(prosimia),又叫低等灵长类,是灵长类的活化石,维持着6500万年前初期猿猴的状态,包括狐猴型和懒猴型两个亚目。前者仅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及其周边岛屿。后者分布范围较广,在非洲和亚洲都有发现。很多原猴类有夜行性的特征。

 

2. 新世界猴

 

新世界猴(new world monkeys),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猴子,包括卷尾猴科、青猴科、僧面猴科和蜘蛛猴科。除了绢毛猴以外,新世界猴都生活在潮热的热带雨林,主食水果、嫩叶、昆虫和鸟蛋等。他们与旧世界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鼻的外部形状。新世界猴的鼻部软骨间隔很宽,鼻孔开向侧方,鼻孔间距较宽,故被称为阔鼻猴类。此外,新世界猴有12 个前臼齿,而旧世界猴、长臂猿科和人科只有8 个前臼齿。

 

3. 旧世界猴

 

旧世界猴(old world monkeys),猴科,分布于非洲和亚洲,是我们最熟悉的猿猴种类。其中分为猴亚科和疣猴亚科两大部分。猴亚科的主要特征是前肢稍长于后肢、尾短、面部裸出,其中猕猴、台湾猴和臧酋猴等猕猴属种类在我国最为常见。与猴亚科相比,疣猴亚科体型瘦长,后肢长于前肢,拇指退化,而拇趾粗大,头显得更圆,尾很长。金丝猴和白头叶猴等是我们较熟悉的疣猴亚科种类。

 

猴亚科种类多有暂时储存食物的颊囊,坐骨皮肤硬化形成坐痂。而疣猴亚科一般没有颊囊,而是形成复胃结构,容量是猴亚科胃容量的3 倍左右,适应于大量取食树皮和树叶等低能量食物。旧世界猴的鼻孔都是朝下的,鼻间距较窄,故又被称为狭鼻猴类。他们体型一般比新世界猴大,很可能是人类和类人猿的直系祖先。

 

4. 长臂猿科和人科

 

长臂猿科是较为原始的类人猿(Apes),体型小,又叫小型类人猿。其中包括长臂猿属、白眉长臂猿属、黑冠长臂猿属和合趾猿属的十余个种类。长臂猿仅分布于亚洲,分布范围东起中国云南省、海南省,西至印度阿萨省以及东南亚地区,活动的海拔范围可达2700 米。海南长臂猿是我国的特有种类,仅有20 余只,几近灭亡,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猿猴。

 

人科包括大型类人猿种类(大猩猩属、黑猩猩属、猩猩属)、绝迹的原始人类和现生人类。大型类人猿在进化上非常接近于人类。它们有发达的大脑、复杂的认知能力和稳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与人类相似的感情和精神世界。它们的行为、组织结构、生理和代谢的特点也均与人类相似。例如,在体质特征方面,类人猿和人类都有复杂的大脑结构、宽阔的胸廓、盲肠、蚓突及扁平的胸骨。

 

但是,类人猿与人类也有明显区别,如类人猿善于臂行、前肢长于后肢、无法完全直立行走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十种类人猿,后来大多数都已绝灭。如今类人猿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森林里,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人类的捕猎,所有类人猿都面临灭绝的危险。人类是目前最为昌盛的人科种类,人口高达60余亿,分布于世界各地。

 


泡温泉的日本猴



文化与本能不同,是非遗传性出生后习得、通过一定途径传播和继承的行为。人们曾普遍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文化的动物”,将文化作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最有力标志之一。然而随着灵长类行为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猿猴也有文化行为。猿猴文化行为虽没有人类的那样博大精深,却也有多样的表现方式。日本猴洗红薯的文化、黑猩猩钓食白蚁和砸坚果的文化行为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很多国家教科书中动物文化行为的范例。

 

(一)日本猴泡温泉的文化

 

日本猴泡温泉是猿猴文化行为的一种(图2)。猴子主要在山林里活动,大都有惧水心理。然而长野省地狱谷野猿公苑的一群猴子却非常喜欢泡温泉。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泡温泉已成了地狱谷猴群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多数猴子喜欢在温泉池内安静地泡着若干小时,也有的个体特别好动,不时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一奇特的行为开始于1965 年冬季,一只两岁左右的猴子个体尝试泡在当地旅馆的温泉里取暖。很快地,泡温泉的习惯逐渐在地狱谷群里传播开来,随后这一行为被一代一代传下来,维持至今已成为当地猴群的特有文化行为。



图2 地狱谷野猿公苑内泡温泉的日本雪猴(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笔者分析了日本猴泡温泉习惯的传承谱系,由此推理这一行为在群内的传播过程。1980~2003 年,114 只或31%的雌性养成了冬季泡澡的习惯(图3)。有些雌性频繁地泡温泉,其子女也很容易养成泡温泉的习惯;而有些雌性很少泡温泉,其子女也就很少有机会接近温泉池,大多没有泡温泉的习惯。由于等级地位高的雌性总是霸占温泉池,驱逐低地位的个体,泡温泉逐渐成为一种“贵族性文化”,温泉泡得多是高地位家系的个体。这一结果暗示了泡温泉的习惯主要是在母子间学习的方式传播和稳定下来的。有意思的是,在温泉里泡澡的一般只有雌性,而很少有雄性。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猴形成的是母系社会,群内的雄性都是外来的个体,它们从小没有经历过泡澡文化的熏陶,也就很少能养成泡温泉习惯。社会结构是文化的载体,日本猴的温泉文化就是在母系社会的基础上从母亲到子女一代一代地继承着。


3.jpg

图3 日本猴泡温泉习惯的传承谱系 

 

(二)黑猩猩自我医疗行为

 

“医食同源”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如果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就会发现很多其他民族,甚至很多动物都会使用食物治病。灵长类取食植物时不仅获取营养,有时也会获得一定药效。坦桑尼亚黑猩猩患痢疾、困倦、蛔虫病等病状时,会寻找平时很少取食的驱虫斑鸠菊等植物。咀嚼这种带苦味植物茎叶,吞咽渗出的苦汁,24 小时内可以明显减少病症表现,改善身体状况(图4)。粪便中出现被杀死的虫卵和成虫。现代科技分析发现,这一植物确实含有抗菌、抗肿胀、提高免疫力的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抑制体内肠节虫的繁殖活动,也抑制血吸虫的活动和繁殖,杀死疟疾、利什曼病和阿米巴痢疾的抗原。实际上,非洲当地人也普遍将驱虫斑鸠菊作为药用植物使用。


4.jpg

图4 黑猩猩自我医疗行为示意图

 

上述是化学方法除虫,而黑猩猩还会采用物理方法除虫。黑猩猩出现蛔虫病等肠道寄生虫病时,会选择表面粗糙带小倒刺的叶子,慢慢放入口中,一枚一枚地吞下。坦桑尼亚黑猩猩主要吞食无花果和鸭跖草植物叶片,最多会吞下100 枚。叶表面小倒刺加速肠道蠕动,减少消化时间,容易将肠道肠节虫等寄生虫排出体外。5~6 小时后,叶片经过肠道被排出,与化学方式除虫法不同,排出的叶片大多是完整未完全消化的状态,叶片表面的小倒刺上挂满了虫卵和活成虫。目前已知黑猩猩、倭黑猩猩和低地大猩猩吞食40 多种植物叶片用于自我理疗。

 

类人猿使用的药用植物大多与当地人类使用的相似,治疗的疾病也相似。自我理疗行为反映了黑猩猩和当地人对森林环境的适应和智慧,或者说反映了“医食同源”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黑猩猩吞食叶片采用了纯物理性清理肠道寄生虫的方式,没有化学药物的副作用,这一经验将来可以为人类驱除肠道寄生虫研究提供借鉴。

 

猿猴的所有文化行为都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某个个体创造出来,通过横向(朋友)或纵向(母子)间的途径传播,随后世代继承保留下来的,成为某个种群特有的行为。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灵长类文化行为被发现,如非洲黑猩猩和南美卷尾猴用石头砸开坚果; 泰国食蟹猴用石头敲开贝壳等。其中,值得期待的是,可以从物种生物学和进化角度理解文化的意义,如动物的自我理疗行为可以从提高了自身抵抗能力、获得更高的适应能力的方面考虑。虽然猿猴的文化行为非常简单,但是它和人类文化起源可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最近由于灵长类文化行为研究的飞跃,甚至形成了文化灵长类学的新领域。

 

我 是 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眼界和社会交往更加国际化。在与外人接触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虽然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但是一开始就可以理解他们的笑容、忧愁等表情和肢体表达,知道他们也会思念家人,有着稳定的家庭配偶关系和近亲回避禁忌等价值观,有着与我们基本一致的基因序列、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等。这些人性和文化共通性是全球各民族、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纽带,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学研究的原点。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身体、行为是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人类胎生哺乳的特点是哺乳动物时代的痕迹;发达的视觉、灵活的双手等特点是灵长类时代的痕迹,男女分工劳作和形成家庭是原始狩猎采集民的痕迹。灵长类学鲜明地指出人类不是神灵,应该回归于生物界之中。灵长类学有助于比较分析人类与猿猴的进化特点,探讨人性起源,揭秘“我是谁”的人类谜团。




本文摘编自田阡,潘英海主编《应用人类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应用人类学》

主编:田阡,潘英海

责任编辑:任俊红,刘巧巧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6

ISBN:978-7-03-054193-2


《应用人类学》共十七章,分别是导论、环境人类学、发展人类学、企业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营养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灾难人类学、旅游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应用考古学、应用体质人类学和灵长类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本期编辑:小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文中书名、作者、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139831.html

上一篇:静止轨道卫星监测中国大气污染的探索
下一篇:诺奖往事丨诺奖科学家如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4 尤明庆 张珑 孙冰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