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梁灿彬教授口述回忆与《微分几何与广义相... 精选

已有 12707 次阅读 2017-12-4 08:3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与大家分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梁灿彬教授录制的学术和教学生涯回忆录的部分内容。梁教授希望将其科研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广大科研爱好者分享。

梁灿彬教授口述回忆录 第一部

https://v.qq.com/x/page/v0511henely.html


梁灿彬教授口述回忆录 第二部

https://v.qq.com/x/page/t05113as4i5.html



梁灿彬教授口述回忆录 第三部

https://v.qq.com/x/page/m0511b4mlzr.html


梁灿彬教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上、中、下册)影响了很多学生:


在其学生彭征的做个明白人 ——我眼中的梁灿彬老师》一文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梁老师的独特魅力:


人们通常称呼岁数比较大又很有学问的人为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梁灿彬教授无疑担得起先生这个称呼。然而,对我来说,对于教过我课的老师,我都会尊敬地叫一声老师。因为这其中蕴含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怀。所以即便世人已经把“老师”滥用到理发师的身上,我还是会称呼这位与我们相识十五年、我一共听了三年课的老先生为梁老师。

对于物理系或者师大的一些学生来说,听说过梁老师多数是因为他魔术师协会会员的身份。不管是作为教授里面最会变魔术的,还是魔术师里面最懂相对论的,这都会让广大学生产生莫大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物理系的理工男来说,会变魔术意味着什么,你懂的。

所以每隔两年一次,梁老师的《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开课的时候,都会大受欢迎,大多数大三和个别大二的学生都会报名选修。然而上一次课就会少一些人,一个月后基本上就只会剩下十几个人。倒不是因为讲得不好,而是相对论本来就以艰涩难懂著称,这门课前两个月又都是在讲微分几何,给物理系的学生狂补数学知识,一下子赶走了很多喜欢通过物理直觉研究问题的人。然而,每年新年期间,这门课的人数就会激增,甚至改在大教室上课,因为梁老师会把几个看家魔术拿出来表演一遍,其中有近景魔术,也有远景魔术。每到这个时候,教室总是被围的水泄不通。当初看梁老师变魔术时,我还是个没见过市面的纯朴少年,现在以我苦读刘谦的一套魔术揭秘的畅销书和各种在地摊买的盗版书的成果看来,梁老师的魔术是中国传统的魔术戏法路线,对手上的基本动作要求极高(所以大学生去学基本已经晚了,因为太老……)。我对魔术最关注的地方是魔术师对于观众注意力的控制,因为魔术界在这一点上比教师对学生做的高明太多了,所以我看魔术往往不太关注变的是什么,而是看魔术师是如何说话和动作的。梁老师则是有一套类似“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江湖说辞。虽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对这种夹杂文言文的类似灌口产生的新鲜感,但也成功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所以每年的演出都是在一片惊叹和喝彩中结束。去年,我带着孩子去看梁老师,中间说起变魔术,小孩起哄非要看,他就简单变了几个。但就是这样几个简单的魔术,不仅要先自己准备道具(我也不让看),还默默的把预想的过程和台词都过了一遍,就像上课前的备课一样认真。(当然不是现在一些老师拿着几年前做好的ppt就去上课的那种备课)。梁老师曾说过,他是在小的时候跟江湖艺人学习的基础上又自己钻研出来的魔术,他做个明白人的精神,大概是那个时候就种下了种子吧。

回到“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这门课。这个课原来是要讲三个学期的,后来据说增加了纤维丛的内容,有时要讲四个学期。所以要听课的话,是需要两年一个轮回的。第一个学期是微分几何入门和狭义相对论,大部分的本科生就是选修了这一门,后面的课则主要是研究生了。在我们大二的时候,我的一个好哥们和另外三个人就选修了这门课。我记得他有一次下课的时候,兴高采烈地跟我讲一副手铐互相锁住和分开,其实是拓扑同胚的,而两个环套在一起就不是了,然后给我演示是怎么个情况。我在想这门课还挺好玩的吧,于是就在大三下学期也去选修了。(有意思的是,多年后有一次我跟梁老师提起了那个同学的名字,梁老师居然还记得。不过记得的原因则是,他最后的考试不及格!不过这一点上梁老师是记错了的,考试不及格的另有其人,他则是刚刚六十而已。我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当年一起上课的三个人都考得不好,只有一个女生考了九十多分,这个女生之后又接着上了两个学期的研究生课程,而我,则一直在教室门口等她下课。)

梁老师是我听过的老师中讲课最清楚明白的,没有之一。其实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像我非常喜欢的赵峥老师,就很适合科普讲座,但是他轻松幽默的风格在讲广义相对论这门课的时候,效果就差很多。梁老师的课,其实是把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一点一点讲给你听。以前也遇到过外地的学生,觉得梁老师的《微分几何与广义相对论入门》其实就是把wald的书翻译了一遍。现在想起来,这个看法就是图样图森破了。霍金的书大概就是给你指了几个山头,说你要学好相对论顺着爬上去就行了,wald的书则好歹给踩出了小道,而梁老师的书则相当于该修楼梯修楼梯,该修护栏修护栏,茶水吃饭住宿一应俱全,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最后泡到羊肉汤里送到你面前。

很难评价这样的讲法。有个北大的朋友说他们上课的时候,先讲个球面的啥定理,然后作业就是证明五维球面这个定理也成立,下课以后他们都得先去学啥是五维球面。这种方法可能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也意味着更多人可能会掉队。而梁老师的讲法,基本上保证了你只要能坚持着听下来,就能跟得上。所以在我大三学完一个学期之后,在研究生阶段又继续学完了其余两个学期的课。现在中学教学中经常提探究式教学,什么东西都要探究一下。但是有的学科有的阶段有的内容,真的不是学生自己探究就能探究出来的。特别是相对论这种,随便一个证明就是以前的一篇论文,不要说学生课上证明不出来,如果没人讲,一辈子都可能证明不出来。所以老师在讲台讲,学生能听懂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种讲课方法还是有其他问题的,一个问题是,课上的思考会部分代替自己思考,需要在课下反复的看才能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而在做课后作业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这些不足。记得有一次我作业做不出来,晚上做梦还在做,最后梦到哭着跟梁老师说我做不出来。第二天醒来,就直接去问怎么做了。另一个问题是,因为梁老师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全部讲出来了,而他这么多年来还一直在思考,所以学生学习的时候就很难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说,想到的问题往往在书里面已经有了答案。特别是对我这种已经多年不接触前沿科研的人来说,就很可能会教条的去书上找答案。比如,相对论属于经典物理,非惯性系属于狭义相对论,动质量没什么用处,等效原理是不必要的,这些观念已经是我的基本观点了。

有的人认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可能更适合好学生的成长。但其实对于真的好学生来说,哪种教学方式都会有他自己思考的空间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大学宿舍的人说在物理楼中庭,看我们的同学和一个师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圈一个点,俩人讨论了一下午它们的拓扑性质。这个师弟目前在中科院,就是后来和梁老师合著《从零学相对论》的曹周建。当这些学生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梁老师最是兴奋,因为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正印证了他的名言“我想做个明白人!”

因为梁老师自己在不断思索和学生们的提问,又把不断发现的问题扩充到他的书中,就导致了他的书越写越厚,越写越多。我工作后与梁老师的每次交流,基本上他都在忙着写书的工作。力求把他搞明白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也明白。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尽可能的传承下去,大概是他人生这个阶段努力的目标吧。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梁老师就跟我说过,要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挣钱多少无所谓,做的事是自己喜欢的最重要!

作为跟梁老师私交很好的学生,我在很早以前就跟他说过:我做不了明白人了,但是我还是向往做个明白人的。虽然大部分的相对论知识我都还给了梁老师,但是我看到了梁老师是如何做学问的,哪怕现代的生活节奏让我无法做到他那样,但是这种精神是可以传承的!

做个明白人 ——我眼中的梁灿彬老师》一文作者:彭征,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本文内容有删改。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088107.html

上一篇:《产业与科技史研究》第二辑出版
下一篇:“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的老师,中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丨叶企孙文存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5 李泳 武夷山 冯大诚 文克玲 韦玉程 杨涛只 王安良 李维纲 王晓峰 林青勇 黄永义 黄安年 zjzhaokeqin yangb919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