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以南的朋友们打开了雪仗的时候,北京还没有下雪,尤其是今年冬季的天气过于好,清新晴朗地让人悲观,感觉是要与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无缘了。在万众期盼一场雨雪的时候,天空响了一声炸雷,大冬天不下雪是要下雨了吗?不是,是单位响应全国总工会落实职工福利的新规,给大家发了一点大米和食用油,这油里除了一桶花生油,还有两小瓶亚麻籽油。到单位工作好几年,第一次发东西,太激动了,因为领导提倡环保节约,每月只发一卷卫生纸,只好忍住没有流出眼泪来。
这么娇小的一瓶亚麻籽油立在大桶花生油旁边,让人觉得这种有看起来更贵更好的感觉。那么是不是真的这样呢?去网上看看价钱,平均价格确实比一般油贵。那么到底亚麻籽油有什么特点呢?这里不妨探究了一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通常食用的“亚麻籽油”也称“胡麻油”,顾名思义,就是从亚麻(又名胡麻)的种子中压榨而来的食用油。亚麻是一种几千年前就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农作物,广泛种植在世界各地,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栽培不需要太多肥料和农药。它的用途不仅可以榨油,种子还可以制作健康食品,以及作为纺织材料等等。根据得油方式的不同,有冷榨、热榨和浸出三种方式,其中用在不加热条件下用高压榨油的方式生产的亚麻籽油营养价值最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亚麻籽油公认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食用油品种,其原因在于亚麻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几乎是所有植物油中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最高的一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插一句:什么是“不饱和脂肪酸”呢?而且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难道还有一种“少不饱和脂肪酸”?是的,但是应该叫“单不饱和脂肪酸”。我们平常使用的各种食用油的主要成分就包括三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猪油、牛油、羊油等动物油,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大部分单不饱和脂肪酸成分比例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少。现在我们认为植物油比动物油健康,而不同种类的植物油中,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更高的油种又更具保健功能。亚麻酸和亚油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亚麻籽油中含量很高,所以是亚麻籽油一种非常具有健康功效的品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底,亚麻籽油到底有什么健康功效呢?据传闻亚麻籽油主要有以下一些功效:改善身体的脂肪酸组成,更有利于健康;抗炎活性、降低血脂、胆固醇和血压、改善眼部疾病状况、抑制癌症、预防糖尿病、提高智力等。对此很多研究人员根据亚麻籽油的成分,对它进行了更近一步研究,认为亚麻籽油作为一种高α-亚麻酸含量的食用油,适量食用确实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基础是改善了现代社会脂肪酸摄入种类不平衡的状况,对于人体不能合成的Ω -3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补充。但是到底是不是有上述那么神奇,还真没法完全证明,有很多功效只是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部分验证,有些在动物实验中都没有办法证明,所以我们也不要盲目迷信它的种种传闻,只要记得适当食用还不错就对了。
PS:鱼油是一种很神奇的油,虽然是动物油,却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亚麻籽油有更直接的功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既然亚麻籽油这么有营养价值,为什么没有广泛食用,一直是小众品种呢?这也是因为虽然α-亚麻酸、亚油酸虽然营养价值高,但也有缺点,就是容易氧化变质,普通条件下储存期短,长时间存放后口味会变苦变差,氧化后的产物对身体健康反而有不利影响。同时亚麻籽油稳定性差,不耐高温,油烟大,也不适合热炒食物。这也就是为什么超市买的亚麻籽油在包装上常有“保质期:18个月,开瓶后六周内食用口味最佳,避免高温热炸。”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亚麻籽油这么娇贵,怎么吃才好呢?根据它的特性,凉拌食品最佳,其他也可加调各种汤类、饮品,或低温烹调(似乎火候不太好掌握)。也有一些建议当保健品服用,毕竟国外跟鱼油丸一样也有亚麻籽油丸,嗯,直接喝油,这不是我的风格,如果您可以接受那也没问题,可是千万别喝多了,毕竟也有网友说,喝了拉肚子,那想必是喝多了,肠子刮得太狠。
(图片由中国营养学会提供)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只有适度健康的饮食,没有终极健康的食物。每一种食物吃地合理才能称之为健康食物。譬如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几十年前我国社会物质条件匮乏的时候,动物脂肪,俗称大肥肉,是大家抢着要的好东西,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很多人来说变得避之唯恐不及,这就说明不是哪种食物对人体是好的,而是我们缺什么,或者说多了什么多,就需要适当增一增减一减才好。当我们听到专家说一种人体必需物质是自身无法合成,需要从外部饮食补充的时候,那说明这个东西很重要,我们身体千万不能缺少,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如果一种东西人体不能合成,那说明对于人体来说它属于“微量物质”,你需要补充,但补过头儿超了量也会造成身体麻烦,所谓“过犹不及”是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