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EISAer在行动:绿色物流信息系统概述

已有 2112 次阅读 2018-8-22 16:53 |个人分类:物流信息系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个好的物流系统应该是双向的,即包含传统的正向物流活动,也包含日益重要的逆向物流活动。

      要构建绿色物流系统,首先要对系统、物流、信息这些与绿色物流信息系统这一核心概念密切相关的基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然后再来回答到底什么是绿色物流信息系统,为什么要建设绿色物流信息系统,以及具体该怎么设计、实施和运维。

      

系 统


       汪应洛认为,系统是系统理论、系统工程和整个系统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其中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在2003年出版的《系统工程》第3版中,对系统的定义、系统的一般属性、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特点、系统的类型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两个及其以上要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注意:

     (1)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两个及其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个元素,也可以是多个元素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系统与要素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具体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范围。

     (2)系统和环境。任何一个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系统连同其环境或超系统一起形成系统总体。系统和环境也是两个相对概念。

     (3)系统的结构。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样在系统的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结构是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4)系统的功能。任何系统都应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系统的功能受其环境和结构的影响。

2、系统的一般属性

     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也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在一个系统整体中,即使每个要素并不都很完善,但他们也可以协调、综合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每个要素都是良好的,但作为整体却不具备某种良好的功能,也不能程之为完善的系统。

    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环境适应性:系统的开放性及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是当今系统问题的新特征。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功能及其结构的变化。系统必须首先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使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3、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特点

     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而带来的多重目标经常会出现此消彼长或冲突;系统通常由多维且不同质的要素所构成;一般为人机系统,而人及其组织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由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大规模复杂系统还具有规模庞大及经济性突出等特点。

4、系统的类型

     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主要由自然物所自然形成的系统,而人造系统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所建成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系统是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的复合系统。

     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凡是以生物、矿物、机器等实体为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称为实体系统;凡是由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的非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实体系统是概念系统的物质基础,而概念系统则是实体系统的中枢神经,指导实体系统的行动或为之服务。

     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动态系统就是系统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而静态系统则是表征系统运行规律的模型中不含有时间因素,即模型中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可视作动态系统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状态处于稳定的系统。实际上,多数系统都是动态系统,但由于动态系统中各种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有时是非常困难的,为方便研究而假设系统时静态的,或使系统中的各种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幅度很小,而视同稳态的。

5、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是指该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开发系统一般具有自适应性和自调节的功能。


举例:现代工业企业机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汪应洛 主编 系统工程 第3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7 P5-P9



物 流


       周昌林和汪小京在《物流学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中提出:物流活动与物流概念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物流活动是属于实践范畴,而物流概念是认识范畴。一般认为物流活动的起源早于人类对物流概念的认识。因此,要对物流概念进行梳理,首先需要考查一下物流活动的历史。

1、物流概念追溯

     大多数学者认为,交通运输的历史可以作为早期物流历史,人类由记载的交通运输历史已经大约6000年。

     英国自然史科学家斯蒂芬. F.梅森(Stephen F.Mason)在《自然科学史》中记录:在公元前4000年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制造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还建造了船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代曾在黄河边的安阳建都,就以马匹驾驶车辆......

     这些早期物流实践活动在人的思想中所形成的智能被称为物流“意识”,没有形成形成明确的物流概念。

     美国物流学者伯纳德.拉.隆德(Bernard J.LaLoned)认为,物流活动起源于地区产品剩余导致的地区间产品交换。而生产力在工业革命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物流活动的不断发展。

     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Donald J.Bowersox) 则说,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物流企业所进行的纯粹是建立在功能基础上的后勤工作,对所存在的综合物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和理论。

     对物流起源历史,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物流活动伴随着人类而产生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只要有“物"和”流“就是物流活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物流活动伴随着商物分类而产生,即商物分离是产生物流活动的主要标志。

      第一种物流观点可以称之为广义的物流活动,第二种则称之为狭义的物流活动。现代物流研究的是狭义的物流活动。

      到底什么是商物分离之后的物流活动呢,哪些是最早从事物流活动的组织的企业呢?镖局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从事物流活动的组织,镖局走镖就如同现代物流公司运货,主要业务是将人或者货物按照约定日期安全送达目的地,并收取一定银两。国外对物流企业的最早文献记录是1918年的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及用户的手中。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物流活动的对象、目的和手段都比较明确,都与其它社会生产消费活动相区别。

      和现代物流活动相比较而言,早期的物流活动侧重于物资转移过程、节约物流成本;今天的物流活动则侧重于整合物流资源,具有系统性,强调提供物流增值服务,更加强调创造物流价值,即将物流活动中具体的运输、仓储等功能集成起来创造物流价值。这需要从物流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物流系统进行总体设计。最优的总体设计方案并不能使储存或运输等某个环节局部达到最优,却能使物流系统整体达到最优。总之,现代物流更具有系统性,除了包装、储存、运输等这些纵向的具体活动外,更强调活动之间的横向协调、配合与集成。

      Physical Distribution-市场营销起源说。美国经济学家阿奇.W.肖(Arch W.Shaw)在1915年《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研究了市场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最早的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第一次明确地将企业地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和实体配送活动,他认为,创造需求与实体配送活动之间存在平衡性和相互依赖性两个原则,流通活动中地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无法协调造成的。1916年,L.D.H.韦尔德(L.D.Weld)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指出,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空间效用、所有权效用和营销渠道的概念,指出了实体配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重要作用。1922年,F.E.克拉克(F.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和包括实体配送的活动“。将实体配送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功能。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实体配送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使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流通过程中伴随的各种经济活动。

    Logistics- 军事后勤起源说。1905年,美国少校昌西.贝克(Chauncey Baker)认为”关于军队调用及设备移动与供应相关的作战艺术的分支就称为物流(logistics)。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累的大量军事后勤保障理论、经验,形成和丰富了“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的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在战后被很多国家运用到了民用领域,促进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分销网络,这位物流活动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也促使现代物流学(Logistics)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物资流通起源说。在我国,物资流通是指用于生产和建设的原材料、燃料和机电设备等工业生产资料产品的流通,内容包括物资的综合平衡和计划分配、物资的产需衔接和供应销售,以及物资的仓储运输和流通过程中的加工、回收利用等。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是由计划的,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一部分由国家统一管理,实行计划分配;另外一部分则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和其它一般物资一起由产需双方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自行组织购销。1995年,中国物资流通协会成立,主要由全国物资流通企业、物资流通行业专业社团及相关的事业单位组成的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全国性综合社团。2000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反映生产资料流通与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于2001年更名为“中国物流于采购联合会”。

      比较上述三个起源学说,其中市场营销和物资流通研究的对象都是商品或者物资的流通,不同的是:市场营销是市场经济的流通科学,研究的着眼点为企业微观层次,与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有机融合。物资流通则是计划经济的流通科学,其研究的着眼点是行业中观层次,即研究某个产业的物资平衡与分配。这两个源头都是从经济的角度去认识物流,但真正形成系统的物流理论,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后勤领域。那时系统论的思想与方法已经普遍应用,与同时产生的运筹学一起,进一步促进了物流概念的深化和物流理论的完善,为此,现代物流中的物流对应的是logistics这个单词,这个词在西方最早的字典中意思是后勤,本身就有兵站、联合后勤补给基地、设施等意思。

2、物流概念的演变

      各国的物流概念: 美国的物流概念(管理领域-工程领域-军事领域-企业领域的物流概念)欧洲各国、日本、中国。

      军事领域的后勤供给(1905)-经济领域的实物配送(1915)-现代物流(二战)-供应链管理(1980)

3、物流本质

     什么是本质?本质在哲学上是指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规定的,这种规定性把该事物和他事物区别开来。周昌林和吴晓京在分析了物流要素(实物、时间、空间、信息、价值)的基础上,采用矛盾论方法提炼出了物流的本质:

物流本质】物流是克服实物及其相关信息在时空领域供需不平衡障碍的价值创造活动。P74

    注意:

     (1)物流要素基本模型:

LV=max{V(t,z,q|w,p,i)-V0(t0,z0,q0)}

       St.w属于W,p属于P,i属于I

      注意:

      LV:物流价值,是指克服物流时空不平衡(时空差)所产生的价值。

      W:实物的自然属性

      P:实物的社会属性

      I:信息的可得性

      t:时间决策变量,包括缩短实物时间、调整供需时间差。

     z:空间决策变量,包括确定转移方式(不同的运输途径)和转移模式(直达或者中转模式)。

     q:实物量决策变量,指物流运作量,指实物重量、体积和市场价值等指标。P70

     (2)物流矛盾,是社会生产及消费对实物资源及其相关信息在时空领域的供需不平衡。其中,供需时空不平衡又称供需矛盾,是指商品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两种现象的统称,是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反映。具体包括供需空间、时间、数量的不平衡。P71

       注意:

       假设((t0,z0,q0))是实物供给的初始状态,(t*,z*,q*)是实物要素模型的最优解(等于maxLV),即实物物流需求的最佳服务状态。两者之间如果相等,就不会产生物流活动。如果两者之间仅仅存在相对平衡,不存在绝对平衡,这就是物流矛盾所在。

     (3)物流是商品市场价值创造过程的延续,物流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途径,物流是社会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


4、物流学的核心概念:时空价值

     从哲学的观点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科学研究者探索科学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人们用来理解科学的认识工具。时空价值是物流学的核心概念。

    时空价值的内涵:是指实物从某一时空状态转移到另一时空状态时物流劳动对客户所创造的价值。

    时空价值的外延: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都创造了物流的时空价值。


参考文献:周昌林等著 物流学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P14-36。


信 息

   1、本体论层次信息定义: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述。

   2、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主体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

   3、信息运动基本模型。

   4、信息技术。

   5、信息科学。

   6、信息-知识-智能转化原理。

  参考文献: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 第5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130561.html

上一篇:读书笔记:面向服务架构SOA
下一篇:EISAer朝读晨思:物流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收藏 IP: 223.87.2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