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wufp 真实,自由,诚挚,平等 (个人天地,纯属消遣)

博文

寻找视角----研究生科研的简易入门 精选

已有 13446 次阅读 2011-10-10 11: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视角

    古人有云: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行当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一个郎不该有老婆。这话的意思在俺看来应该是个体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如何寻找,怎么看选择的行当或者郎是否适合自己,那就得有一个看问题的方法。判断事情是否适合自己的方法论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获得的,是人生历练的结果,需要有很多的人生积累才能完成。但是,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是很快可以学会的,那就是寻找视角。

    寻找视角本来是摄影词汇,指的是如何寻找一个视角来表现一个主题及其光影。在科研生活中,每个人从事的研究方向不同,该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很不同,每个事情都有很多人在做,有人可以做出成绩,有人不能做出成绩,区别就在于着眼点不同,看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对问题的定位不同。如果针对一个相同的问题,走一条大家都走的道路,一定没有什么成功的机会;而找到一个批判的视角,独辟蹊径,结合自己拥有的资源和才华特点,找一条别人尚未走过或者不能走的路,哪怕是可能走上死路,却有了成功的可能。

    在年轻懵懂的一年一年学习中,踏上了研究生这条路,对大多数人而言是生活所迫。我曾经说过,读研究生和博士就是开始尝试研究生涯,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看自己是否适合科研生活,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还得有科研上的创新点,写出几篇SCI文章,因此,寻找一个问题的突破点和研究的切入点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问题和困难。认真的思考面临的课题,寻找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发现其中可以突破的细枝末节是科研的开始。细枝末节的事儿在科研上未必就是小事儿,如果真正取得认识上的突破,往往是曲径通幽,一通百通。

    跟踪和模仿是绝对没有出路的,热门的话题和方法都只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过一阵子就烟消云散。本人曾经历过分子电子器件、LB膜技术研究的繁荣;也看过导电性高分子取代铜和铝导线,取代半导体的热闹;见过单分子逻辑电路和神经元、STM下分子整流的效果到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去污的热炒;见证了从碳60、纳米碳管到石墨烯研究的荣耀……。结果是,70年代末已经发现的导电性高分子研究获得了荣耀;90年代在模拟天体形成过程中碳的燃烧研究中意外获得的一张质谱图,发现的碳-60获得了对碳认识的突破;本世纪的透明胶带不断对HOPG的剥离造就了石墨烯的发现,是另外一次对碳的清楚认识。

    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常人,不具备创造一个改变的天才,更多的还是应该为自己的喜好和日常生活着想,从自己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出发去做科研,并检验自己的科研能力和适应性。因此,不必为了炸药奖而去思考问题,只需要为了研究的课题本身去思考,为了解决面临课题的突破去思考。

    农村地头的一棵草或者一棵作物苗是最平常不过的了,从哪个角度看才是美丽的?带着相机拍摄的时候,怎么表达才是前人没有看过的角度?如何利用相机和镜头的特点拍出人眼看不到的光影?其实,这是与科研工作非常相似的问题,结合自己拥有的手段,在特定的环境下寻找视角是一个基础和开端。

    王德华老师发了一个帖子,拍了一些农村的作物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94668,让人看着很亲切,俺也拍了一些,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另外带上一个附件,是一个很好玩的PPT,希望年轻的朋友从中体会一点什么自己的东西。

.数学之美.pps


1豆角

2.黄秋葵

3、毛芋头

4、丝瓜

5、丝瓜花

6、猜猜这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495181.html

上一篇:有选择的围观
下一篇:刹车最费油,科研也一样
收藏 IP: 210.72.154.*| 热度|

70 刘洋 肖重发 武夷山 吴吉良 曾泳春 李学宽 周洲 李宁 颜伟 余国志 郭桅 马红孺 苏盛 王修慧 王伟 马磊 杨华磊 吕喆 方琳浩 何应林 黄理 朱志敏 徐鹏飞 刘智 罗帆 鲍得海 曹广福 程南飞 刘立 方跃文 李泽波 傅云义 苗元华 李心诚 迟菲 王晓明 王亚娟 彭思龙 肖振亚 周海华 赵新铭 陈绥阳 唐常杰 田雷雷 许培扬 年福忠 张天翼 陈小润 王桂颖 李世春 王德华 梁建华 李宇斌 杨正瓴 陈远川 徐索文 周欣 章伟裕 zzjtcm xiaobaobao888 xu1987125 bridgeneer tu606 myyddd cas409 Geisla xqhuang ustcMBD realns xiaxiaoxue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