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黃傳人的繼承批判超越之路....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jygz 中毉藥——科學·文化·健康

博文

“0”与“0%”、 乙肝疫苗“安全性”及“影响制剂疗效的因素”

已有 2933 次阅读 2014-4-19 01:13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安全性, 影响因素, 乙肝疫苗, 共性与个性, 数据与统计数据

今年3月份到外地出差,逛到一个报刊亭,看到《科学世界》(2014年第3)上的文章“乙肝疫苗安全吗?”——很与时俱进的文章,我也一直在关注2013年底到2014年初的“乙肝疫苗疑似致死事件”,而且与我所教的课程《中药药剂学》中的“生物药剂学”有很大关系——就买了一本(还买了一本刊有“只有输液才算治疗吗?”的第2)

就“乙肝疫苗安全吗?”一文及相关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该文很好,对人们理性认识“乙肝疫苗疑似致死事件”很有帮助(但不知有多少人会读到此文、会理性看待此事件;文中的“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华庆提出,此次的‘乙肝疫苗疑似致死事件’爆发后,10个省的乙肝疫苗接种率骤降约30%,其他疫苗的接种率也下降了约15%。”,令人担忧。)

1.对文中“0”与“0%”的理解:文中出现了2011年全国各种疫苗和2005-2009全国乙肝疫苗的AEFI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译作“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的统计数据,对于AEFI7个类型中的第3种——“疫苗质量事故”,指疫苗本身不合格——的统计数据有的为“0”,而有的为“0%(可能是编辑失误,其它类似数据均带有“%),个人觉得还是“0%”更科学、严谨。

2. 从四个角度看“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与这次“乙肝疫苗疑似致死事件”类似的“考验社会的科学与理性”的事件也发生了不止一次:如日本“‘3.11大地震’后国内的抢盐事件”等,凸显了“科普的迫切和重要”!但在21世纪的信息世界里,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某些媒体的论断,而不愿去学习、积累自己的医药健康素养并理性认识医药和生命——正像“乙肝疫苗安全吗”一文中的两个标题“乙肝疫苗管理没有某些媒体渲染的那么不堪”和“正确认识乙肝疫苗”所揭示的残酷现实一样——受不负责任媒体的影响并先入为主的认为“乙肝疫苗有问题”,进而放弃注射疫苗导致其接种率骤降约30%

(1)从“药”的角度看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该文对此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我想,即使没有多少医药专业知识的读者,阅罢此文也能以“理性”眼光看待此事件——但不知光顾报刊亭的读者,有多少人对《科学世界》、对此文感兴趣……

而我暂且把这个角度的“安全”称为“标准()”的安全——是符合《药典》中关于该“药”的标准、规定;或“相对”的安全——该药的“标准”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换句话说,该“安全”是在现有科学认知下的安全,而“科学”并不是万能的;或“科学”的安全——对于疫苗生产企业来说,达到该要求还是远远不够的,虽然疫苗经过了“科学的研究、试验、生产”,但经“标准化”生产出来的疫苗要用到千差万别的个体身上,还是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就像这次事件,尽管调查表明疫苗没有问题,但面对这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又离开的新生儿和不幸的家庭,国家、社会和企业要拿出应有的“人文”关怀并负起这种“小概率”的责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新生儿为医学进步、乙肝疫苗质量提高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许是我们的医学、科学在前进过程中要付出的代价吧——对遭受不幸的新生命及其家庭深表同情!更为三年多前也注射过乙肝疫苗的儿子感到“庆幸”!

(2)从“人”角度看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这个角度的“安全”也是最根本的安全。无论疫苗也好、其他药品也好,终归是要应用到人体上、为人的健康服务的,而“人”的个体差异很大——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况且“人”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不是机器——无论从先天(基因)或后天(环境)来看,这种差异均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在“未发现疫苗生产和质量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为何出现了“17例新生儿死亡”的惨剧呢?——这也是我以《中药药剂学》中的“生物药剂学”为参赛内容,参加我院“2014年度课堂教学比赛”时设置的第一个也是核心的问题。

(3)从“个体”与“群体”角度看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一般意义上的“安全”是对“群体”而言,对于“个体”而言,“安全”就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说,调查“未发现疫苗生产和质量存在问题”并不等于一定“安全”,尤其从个体角度来说。医学常常不得不面对这种“两难抉择”——既要照顾“大家”、又要考虑“个人”。当然,最理想的选择是“私人定制”疫苗,实现真正的“个体化”医疗

(4)从“生物药剂学之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角度看乙肝疫苗的“安全性”:虽然比赛讲的是“疗效”,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疗效”、“安全性”与“毒副作用”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只是从临床的“主观”需要出发,前者是尽量要“趋之利”,而后者是尽量要“避之害”。但影响三者的因素均是“客观”存在的。综合教材(《中药药剂学》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月第2版,20083月第15次印刷;现在印刷次数远超15次了!^_^)上的说法,影响药物制剂疗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广义的,只要和“药”相关,我将其均归为此类;如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给药途径和辅料等)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与病理条件、遗传因素等)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还有其他因素么?我也初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心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甚至给药时间(时间医学、时辰药理学与毒理学、时辰药动学等已经备受关注)等均对药物制剂的疗效有重要甚至决定性影响,但目前的《中药药剂学》教材中还没有体现出该方面的内容。

还是用自己比较“得意”的一张ppt(见下图,尤其是那个被我称之为疗效之“黑箱”的立体图)来总结到底有哪些因素在影响药物制剂的疗效吧,当然对这些因素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们的社会和一些现代人对医药、健康和生命的认识远远不够,敬畏之心更是少的可怜——各大小医院里的“输液风景线”和“中国已成输液大国”、近些年不断出现的“伤医案”且有的仅仅是对手术效果、治疗效果不满意而已、抗生素和处方药的“滥用”、保健品市场的“火爆”及全民“皆虚、皆补”的壮观——难道这是我们追求科技发达、医学进步的初衷么?

对我而言,自跨入()医药的大门,已“落”下了这样的“职业病”——能不用药就不用药、能用中药不用西药、能口服绝不注射(尤其是静脉滴注);对药品包装和说明书等有“嗜好”(已收集不少)——课堂上是这样讲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痴心妄想”着能尽量多地影响周边的人。

 

相关内容:

1.中国人均8瓶输液量成输液大国http://money.163.com/13/0909/09/98AQKRD600253G87.html

2.“只有输液才算治疗吗”见《科学世界》2014.2:9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756-786338.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清明时——怀念去世三周年的母亲
下一篇:参加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浙江省(试点)启动仪式及相关培训
收藏 IP: 58.100.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