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顺 良 的 博 客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池顺良

博文

交流产生新思考:超高压变质属非平衡相变, 大陆无须‘深俯冲’

已有 4280 次阅读 2010-3-24 11:38 |个人分类:大地构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柯石英, 大陆深俯冲, 超高压变质岩, 非平衡相变

 

交流产生新思考:超高压变质属非平衡相变, 大陆无须‘深俯冲’

                          池顺良

 

嵇少丞教授对我说了不少不逊之言,又讲我是民科水平,不值我花时间与您辩论,请见谅。”

但不久发文“考考池顺良先生”,又要和我说话。我还真没见过如此健忘,说了话不算数的。其实,从嵇某人郑重提出挑战,要苏文辉先生面对面辩论,之后单方面取消辩论,却又不事先通知苏先生一事看:嵇某人说话不算数是经常的。人是有尊严的,要对话就请先收回不之言吧。

 

苏先生参与“柯石英疑谜”探索,加上与吕古贤等先生的交流,我产生了一些新认识。对不对请各位指正。

我理解,苏先生方法的实质是物质间的高速撞击。苏先生的方法有没有意义,就看地层中是否可能存在岩石间的快速撞击机制。苏先生提到大地震可能提供了这种运动。

我是搞地震工作的,可以理解地震可能提供岩层间的撞击。

汶川大地震,断层的破裂速度达到每秒3公里。断层两盘间的快速错动,凹凸不平的断层面上会发生撞击过程。地震产生断裂,又为流体的渗入提供了条件。汶川地震的复发周期约3000年,但对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这种大地震不就是不断发生的事件吗?

马瑾院士的团队对柯石英形成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存在较大差应力的条件下柯石英出现需要的围压(120125GPa),远小于静水压下的围压(253GPa)”(周永胜、何昌荣、马胜利、马瑾,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来自石英-柯石英转化的高温高压实验证据,地震地质,vol.25No.4 2003)。

在有差应力存在条件下,120125GPa 相当于柯石英的形成深度仅40公里。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想一想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真实环境是纯静压的吗?这些岩石都伴随造山过程而形成。造山不就是强烈的形变过程吗?这些高压试验是不是应该做非静压的才对呀?由此想来,以往柯石英形成高温高压实验要在纯静水压力下进行的想法,我们是否在无意中恰恰严重脱离客观地质事实”了。

强地震发生的断层带正是地层中的强剪切带,正是既有正应力,又有强差应力条件的地带。差应力在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必须给以重视。这是否会给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提供某种启发呢。

从周永胜的数据看,在构造运动剧烈的地区,在地壳深度(地壳最大厚度70公里,深度小于70公里)范围内形成柯石英、金刚石微粒应该是可能的。很可能柯石英问题不属于“平衡相变”而属于更复杂的“非平衡相变”。

是不是值得在“非平衡相变”,即考虑强差应力条件下做些实验呢?

其实,马瑾院士团队的工作已经给出了初步结论:在差应力条件下,在40公里深度就能形成柯石英。请教马院士,她说早有此看法。但表示工作需要更细致地做,目前事情很多,还顾不上。

看来,大陆是不是需要费那么大劲去“深俯冲”,真要三思而后行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667-305774.html

上一篇:从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看大地震预测审慎乐观前景
下一篇: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十二)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地壳物质的由来
收藏 IP: .*| 热度|

5 许浚远 吕喆 侯振宇 pkuzeal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