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经历了一场激烈论争,板块构造取得了主流学说地位。现在,板块构造的内容已被编入教科书。“大陆漂移”、“板块碰撞”等概念广泛流传。
“一边倒的趋势使得许多研究者不加批评地接受了这个假说”(Keith,1993)。“如果一位请求在美国大学某系任职的青年,在1960年公开宣称他信奉大陆漂移学说,就足以使这位应试者不会受到任何任命。与此相同,一位同样的应试者若在1975年申明他不相信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也可能会遭到同样的命运”(Wyllie,1980)。
潮流冲击的盲目力量,地球科学也不能幸免。大量板块说科普作品,给大家的印象是,似乎所有的古地理、古生物资料全都支持“大陆漂移”和板块说,反对的证据很少被介绍给读者。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经历过“大陆漂移说”论争时代的地球物理学家Jeffreys对这场论争有如下说法:“往往出现这样的局面,在一些著名古生物学者提出某些有利于大陆漂移的证据之后,另一些同样卓越的古生物学家则指出一些大陆漂移难以解释的事实”。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张伯声对此所作的评论是:“古生物群和现代生物群的研究,没有可以作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不完全了解生物传播方式的生物学者和古生物学者往往抓住一些‘例外’的古生物记录,忘记了全部古生物群。从设想的曾经连接的不同大陆上选择少数化石的同样性,忽视大多数化石的差异性,势必弄到不科学的观察和分析。但这种不科学的工作却得到了广泛的盲目承认”(张伯声,1984)。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eyerhoff 详细地考察了板块说,发现板块构造有许多严重缺陷,其中最严重的是它全然忽视了成百上千的地质事实。在1969年到1978年的9年期间,Meyerhoff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了120个同板块构造矛盾的地质事实。在Meyerhoff指出板块构造严重错误之后的23年中,板块论的拥护者只撰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其中的一份资料,其余资料从未遇到挑战。
1. 反对板块说的实证资料
Meyerhoff根据古气候、古地理与古生物方面的大量资料,对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强烈反对意见,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引用Meyerhoff的两项资料。
地质历史上全球蒸发岩的分布特点是反对板块说极好的实证。蒸发岩仅形成于水蒸发量大于注入量的地方。图1a和图1b分别为蒸发岩在寒武纪与泥盆纪的分布图。从图可见,距今3亿至6亿年的干旱风带同现今干旱风带的位置十分吻合,说明地球自转轴、海盆和大陆的相对位置至少6亿年来基本未变。
图1a 寒武纪全球蒸发岩的分布图
图1b 泥盆纪全球蒸发岩的分布图
汶川地震后,关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冲撞欧亚板块的说法不绝于耳。Meyerhoff 根据地层资料早就指出,在寒武纪时,印度、阿拉伯及西藏就是连在一起的。最无可争辩的证据是“盐岭”地层剖面:晚前寒武纪的含盐岩石从喜马拉雅带和印度地盾向西南延伸到巴基斯坦、伊朗,并经波斯湾进入阿曼和南也门。这个地区恰好是板块说的澳洲-印度板块、欧亚板块、伊朗板块和阿拉伯板块的会合地带。(图2)中印度板块、欧亚板块、伊朗和阿拉伯板块连接处的寒武纪“盐岭”地层含盐岩石的分布,彻底打破了印度板块由南向北漂移冲撞亚洲大陆的说法。
根据印度二叠纪动植物化石的分布特点,同样表明印度半岛与阿拉伯、中国西藏,也许还有阿富汗一起组成一个统一的古地理区。晚三叠世植物和白垩纪动物化石同样证明印度和亚洲相连。
图2. 印度洋西部到地中海东部的寒武纪古地理图
1.陆地;2.海相寒武系;3.晚寒武世海生动物群;4. 寒武纪底部地层(陆相?);5.陆相寒武系某些海相寒武统;6.晚元古代-早寒武世蒸发岩及海相寒武系陆相寒武系;7.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海生动物群;8早寒武世盐富集;9.早寒武世海生动物群
2. 新的洋底考察资料与Bergantino海底地形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建的、作为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的海底扩张说,主要奠基于占地球表面70%的大洋洋底的成果。当时,对洋底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近三十多年来为验证板块构造说,对大洋又开展了新一轮考察。如《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声纳台阵测试系统(SASS)等新技术手段进行的深海调查与制图等,获得了许多新资料。结合美国海军过去未公开的解密资料,大大丰富了海底地质与地貌的认识。
这些大洋底新资料表明,所有以前认为“已得到证实”的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其实都是不充分的(磁异常条带预测年龄不符、海底火山链作为海底水平运动证据不确、海底正交巨型构造带与海底扩张说抵触、海底平顶山作为海底大规模水平运动证据不实 、空间大地测量确认海底大规模水平运动尚存问题、大洋板块沿海沟消减的地质论据不足等等)。还发现了大量否定“海底扩张”的实证资料。由于篇幅所限,只介绍两例。
(1)在大西洋中不断发现古老地层。大西洋中脊脊部附近的鲍尔德山,全部由16.9亿年~15.5亿年的花岗岩构成,被年龄为7.85亿年的镁铁质岩墙侵入,该山长13km、宽5km、高3km,不可能是‘冰川漂砾’。现在,在大西洋中脊已查明了数百个这类花岗岩产地。对此海底扩张说无法解释。
(2)Bergantino海底地形图
大西洋海底扩张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内容。由于海水覆盖,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洋底地形。提出海底扩张说时,洋底地形图绘制主要依靠航船声纳测深数据,测点数目相对有限。板块说创立者,依据洋底测深有限的数据绘出的大西洋海底地形图上东西向相互平行的转换断层清晰可见。(图3)
这张大西洋海底地形图的真实性究竟如何?
图3.板块构造说的大西洋海底地形图
Meyerhoff 通过各种关系,获得了海军水文处的北大西洋海图。这些海图是供美国海军潜艇驾驶员使用的,图件应该最大限度反映真实的海底地形。
Meyerhoff来信还介绍了他获得海图的情况:“这个星期总算获得了海军水文处的北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的海图。Bergantino是制作大洋盆地高精度海底地形图的负责人。他于1972-1974年间完成了一系列具有精致细节的海图(这些海图被叫做Bergantino海底地形图)。这些海图与流行的板块构造“版本”的海图完全不同。当时,Bergantino对流行化板块构造海底地形图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而感到震惊。在得到海军部的许可后,他试图发表他制作的海图,但受到美国及欧洲方面板块构造学派的巨大阻力,最终也没能发表这些海图。他对于这些海洋学家所存有的一点点幻想也完全破灭,并放弃了发表这些海图的努力。另一位专门研究海底地形的海洋学家,Smoot开始为Bergantino辩护。1989年他在《地质》杂志上发表了一小部分Bergantino海图,就像捅了马蜂窝,立即受到Tuchollke的猛烈抨击。Smoot也进行了反驳。但此后Smoot所有试图发表其余Bergantino海图的努力都失败了,阻挠就来自各个学术杂志的编委。……我于1月21日看到了Bergantino海图的底稿。但我只讲给你一个该海图所揭示的惊人的例子,这在百慕大隆起以东,大西洋中脊西侧近100万平方公里内,所有洋脊在几百公里宽的南北走向上没有一个东西向的断裂!使人目瞪口呆的是,还有几个漩涡结构分布在百慕大东部,其中一个位于Sohm深海平原中心。……Bergantino海图事例就是一个关于不诚实和学术论文审查制度的臭名远扬的实例。我到现在还感到瞠目结舌”。
主流派压制非共识学术观点的霸道作风实在令人吃惊!
之后,Meyerhoff把海图的复印件(不含高程数据)寄给了一些他熟悉的人,本人也收到一份。随图的来信译文如下。
亲爱的池先生:
附上部分美国海军水文处制作的海图,关于这些海图我在1993年1月22日给你的信中提到过。请将这些海图与板块构造文献中使用的海图比较一下。如果没有,也可以与美国地理学会的海底图比较,该图与板块构造使用的一样。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差别的巨大,估计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的比率为4 :1。
美国海军部一位发言人在1993年3月26日给我的信中写到:“……海军水文处的海图是我们海军潜艇驾驶员最主要的海底深度指南。”――还需要我再说什么吗?
最良好的祝愿
诚挚的
梅耶霍夫
1993.4.28
图4.是Meyerhoff寄来的Bergantino的北大西洋海底地形图。(图4)的图幅相当于(图3)中包括西班牙的方框。两图的相应位置可从西班牙所处的伊比利亚半岛作参考来确定。正如Meyerhoff所指出的,两幅海图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图3.明显具有为迎合板块理论而人为修饰的成分。
图4. Bergantino的北大西洋海底地形图
Meyerhoff等反对派意见遭遇主流派学术审查的霸道阻挡,与我国非主流学派很难得到科研基金资助,文章难以通过审稿一样,严重阻碍着不同学术观点间的公平竞争,不利于科学探索与创新。
正如本篇开头指出的,学术争论中“一边倒的趋势”是十分荒唐的。尤其当主流学派掌握了出版物、科研基金等全部资源,却对宝贵的反对意见不予理睬时,荒唐就变成可怕了。
按:摒弃‘板块’说的理由之(一)(二)发出后,网友评论意见有支持也有反对。反对意见中以“板块构造和大陆漂移”基本框架不容置疑”,“大陆漂移和板块理论从整体看是正确的”为多。
1968年,我在旧书店买到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当时,作为增进科学知识阅读了。1975年调到地震系统。地震成因与采用哪种大地构造理论作平台关系极大。当时,正是板块说传入中国,各方争论极大。因此,得以接触到支持与反对的各方意见。
比如,深海钻探计划(DSDP)。钻探结果成为板块说“得到证实”的重要依据。Meyerhoff及其同事在查阅了58000多页钻探报告后指出了报告中存在许多不严谨、不科学处。如,相当多的钻孔接触面被烘烤,说明玄武岩是侵入成因,却被当作基底,得出洋底年轻的结论。让人不安的是,DSDP共96个航次,但在第3航次结束前,就声称板块理论已得到“证明”。板块说支持者急于取证的情绪十分明显。以后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工作有不确之处。故有十多年后马宗晋先生“过去作的深海钻探其实很浅”的解嘲之言。
如果不知道这众多的反对意见,本人也会对大陆漂移和板块说深信不疑。因为每个“证据”,证实或证伪都需要专业知识、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所以,反对意见对科学发展是极其宝贵的!
这一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影响到资源、环境、灾害等各方面,我想,每项重要的“证据”,我们的地质科学院不应只听外国人的结论,而应作自己的深入调查,才是地质强国应有的作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