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鸫,在武汉的很多小区、高校校园中都应该是最常见的几种鸟之一,咋看上去黑不溜秋的外表实在是不引人注意,在很多人眼中属于不折不扣的丑鸟。不过如果仔细观察,或许你会很快就喜欢上它:乌鸫金黄色的嘴巴和眼圈其实还蛮漂亮的,更兼鸣叫声婉转动听,特别讨人喜爱。观察乌鸫的行为也很有意思,比如都市里面的乌鸫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存哲学,并不怎么怕人,躲避的时候也并不着急飞走,而是一溜小跑藏到某个角落里偷偷地瞧你:有点傻可爱傻大胆的意思。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英文为blackbird,为鸫亚科鸫属鸣禽,雌雄体色略有差异。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
雌性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
亚成鸟的胸部有鳞状斑块。
有意思的是,武大校园里,偶尔还可以看到局部白化的现象,不注意会当成鄂西北才有的灰翅鸫:
乌鸫在我国有4个亚种:新疆亚种、西藏亚种、普通亚种、四川亚种。在湖北的乌鸫是普通亚种,是本地最常见的留鸟之一,本地鸫属留鸟只有乌鸫和乌灰鸫2种。在国外乌鸫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 北非、 印度。欧洲的乌鸫通常生活在北部森林里,在冬天来临时迁徙到南欧或北非。随着欧洲城市化程度的增加,一些乌鸫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放弃这种生活方式。城市的冬季小气候相对温暖,食物充足,使这些乌鸫不再迁徙,变成彻底的城市居民。所以,小区内乌鸫的增多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绝对改善,有时候,乌鸫会把卵产在阳台的花盆中。不过,这种我国南方地区的菜鸟,到了北方,就变成宝贝啦:2002年,乌鸫还是天津市的新纪录。
乌鸫在我国有极长的驯化历史,从春秋早期到清代中期,乌鸫一直被当做与八哥一样的宠物鸟为人们笼养。所幸现在此风已经不盛。我国古代不少著名诗人均有诗词歌颂乌鸫,唐朝的就有刘禹锡、王维、杜甫等人:
“望簧百瞬音韵多,舌端万变乘春辉,黄鹏吞声燕无语,索莫无言高下飞。”(唐·刘禹锡《百舌吟》)
“上兰门外草垂莹,末央宫中花里栖。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入春解作干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万户干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唐·王维《听百鸫》)
伊索寓言中有一篇“爱神木林中的鸫鸟”也很有意思,只是没有考证那里是否是乌鸫:鸫鸟在爱神木林中觅食,爱神木果甜丝丝的,她再也不愿离去。捕鸟人发现她喜欢这里,就使用粘鸟胶把她活捉了。临死时她说,“哎呀,只因果实太甜,我才丢了命。”
美国有一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对其貌不扬的乌鸫很是情有独钟,著有名作《十三种看乌鸫的方式》,这里列出来第一节:
在二十座积雪的山中
惟一活动着的东西
是乌鸫的那双眼睛。
配图为自己用小数码拍的一张照片。这段文字有评论家是这么解读的:诗人用寒冷的冰雪天地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冷漠、荒谬、无序,现实世界中的现代人孤独、寂寞、了无希望,放眼四望,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找不到理想的生活道路。乌鸫被赋予艺术和想像力的化身,艺术极具感召力和启迪力,它给予虚无的自然和自然中的芸芸众生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把苦闷彷徨的现代人带入美好的精神世界。
热爱生活的人,总有一双能在身边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即便行走于市井之中,亦难免有需要或低头或闭眼的时候,那么还可以用你的耳朵来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你会发现,诸如你我,诸如乌鸫这样的菜鸟,唱起歌来也是那么的动听!
我们在都市中悸动
而乌鸫并不在飞翔。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下载一首乌鸫的英文儿歌(Two Little Blackbirds)供孩子们学习。
我的野鸟系列索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63156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