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票上的金凤蝶
这几年,随着自然教育的逐渐深入,身边喜欢蝴蝶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他们也经常会把自己拍到的蝴蝶发给我来交流,其中,关于金凤蝶的辨认、分布及相关文化等都是常常会涉及到的内容。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喜欢蝴蝶的人群中有很多曾经也喜欢过邮票,比如张巍巍博士和寿建新先生就是其中顶尖的跨界高手,出版有好几部相关著作,我身边也有不少这种兼项爱好者,所以从集邮的角度来谈谈金凤蝶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金凤蝶(Papilio machaon),以其体态华贵、体色艳丽而闻名;因为寄主植物为茴香、胡萝卜及芹菜等伞形科植物的缘故,在我国也叫茴香凤蝶、胡萝卜凤蝶及芹菜金凤蝶;它在欧洲则称旧大陆凤蝶(Old world swallowtail)或普通黄凤蝶(Common yellow swallowtail)。著名作家及昆虫学家纳博科夫是这么描写它的美丽的:那是一只壮丽而落落大方的淡黄色蝴蝶,它的身体点缀着蓝色和黑色的斑纹,在灵敏如刺的触角旁有一双鹦鹉般的眼睛,它微微倾斜着伏于一丛紫红的树莓,它沉醉其中,亦未忘如梦似幻地拍打它巨大的双翅。我则因心中的欲望而禁不住呜咽起来。金凤蝶的种名是林奈在1758年命名的,machaon一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医神玛卡翁,玛卡翁是藏在特洛伊木马中的英雄之一,他和同胞兄弟波达利里俄斯一起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兄弟二人都并肩治好了许多希腊的伤病员,玛卡翁最后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希腊人民为了纪念他曾为他修建了医神庙。以玛卡翁为名,可见欧洲各国对金凤蝶的喜爱,金凤蝶甚至常常作为蝴蝶甚至昆虫的形象代表。颇为巧合的是,在我国部分地区,采用金凤蝶幼虫烘干研成粉末,可治胃病,因此被称为“茴香虫”。这在中医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本草纲目》中称之为“蘹香虫”:“蘹香虫生蘹香枝叶中,状如尺蠖,青色”。
从金凤蝶中外名称溯源中,也可以看出金凤蝶的基本分布特征,即中国之外,金凤蝶还分布于亚洲、欧洲等广大全北区地区,这从金凤蝶邮票的发行国家中也可以见到一斑。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第一枚纯金凤蝶邮票是瑞士在1954年发行的。1950~1957年之间,瑞士每年都发行一套冬季慈善邮票。这几套邮票均以作家及昆虫为主要内容,共有蝴蝶邮票13枚;金凤蝶出现在1954年的邮票中,面值为40+10瑞士法郎,其中10法郎为附捐的金额。邮票的画面不仅有金凤蝶标本照,背景还有金凤蝶的寄主植物-伞形科植物,科学性十足。
(疑似黑带金凤蝶,但更接近金凤蝶)
第二枚则是1955年由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的一套动物邮票中的一枚。这套雕刻版动物邮票,图案分别为鲤鱼、鹿角虫、灰山鹈、蝴蝶和野兔。其中展翅飞翔的蝴蝶这一枚,面值为140捷克克朗,虽然没有学名,但是根据形态及分布等特征,还是可以判断出是金凤蝶。上世纪50年代发行的纯蝴蝶邮票很少,这也是最早的蝴蝶邮票之一。这套邮票目前斯科特目录价为20美元,对早期雕刻版邮票来说,还不算太贵。此后至少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行了邮票、小型张等邮品。
欧洲国家对金凤蝶情有独钟,不少国家曾多次发行过相关邮票。捷克自1955之后,曾在1961年11月发行了一套蝴蝶邮票,其中金凤蝶访问花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面值为140捷克克朗的邮票中;波兰则在1961至1991年间先后3次发行有金凤蝶邮票。东欧各国中,罗马尼亚(1960)、保加利亚(1984)、前民主德国(1964)也发行有金凤蝶邮票;德国统一后,也再次发行金凤蝶邮票:1991年9月4日,统一后的德国发行了一套8枚的蝴蝶附捐邮票,面值80+35马克的就是金凤蝶,其中附捐的金额是捐献给德国的青少年基金。
前苏联在解体前(1987)也发行过金凤蝶邮票,这套蝴蝶邮票共5枚,其中5卢布面值的为金凤蝶,图案内容为金凤蝶标本照的影写版;1991年发行的《环境保护苏联集邮家协会25周年》小型张一枚,主图也是金凤蝶。前苏联的邮票物美价廉,从欣赏的角度考虑,还是值得拥有的。
苏联解体后,并入亚洲的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坦也于1998年发行有金凤蝶邮票。
亚洲地区是金凤蝶的主要分布地之一,但目前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均没有发行过金凤蝶邮票。东亚地区北部,蒙古曾于1963年11月发行有金凤蝶邮票,这枚邮票的背景为伞形科植物,是难得的展示蝴蝶寄主植物的主要邮品;1992年蒙古还发行了一套蝶与蛾的邮票,其中小型张主图即为金凤蝶;有意思的是,蒙古在1994年为庆祝狗年而发行的邮票中,其中一枚的主图就是蝴蝶,虽然没有学名标注,但从基本特征来看,应该就是金凤蝶。东亚地区的朝鲜(2000年)也发行有金凤蝶邮票。
东南亚地区总共有11个国家,其中越南(1976)、老挝、柬埔寨发行有金凤蝶邮票。
西亚20国中,有伊拉克(1980)、以色列、也门(1990.11)、阿联酋等国发行有金凤蝶邮票。
南亚地区,岛国马尔代夫发行有金凤蝶邮票。
金凤蝶喜欢温凉气候,历史上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所以也叫旧大陆凤蝶,但后来在美洲大陆也有发现,墨西哥1983年发行的邮票中,其中就有金凤蝶,可以作为美洲分布的辅证之一。此外,夏威夷地区的尤宁岛(1985年)也曾发行有金凤蝶邮票。而金凤蝶在美洲地区寄主植物的改变也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目前非洲地区发行的金凤蝶邮票也不少,仅在2019-2020期间,就有近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有金凤蝶等蝴蝶及其它热门题材的邮票,这些邮票主要都是出于商业角度发行的,价格昂贵且并无太大科学及艺术价值,但加蓬在1986年发行的金凤蝶标本照还是很严谨的。
纵观全球,金凤蝶分布虽广,形态上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北方型个体的翅和尾突都比较小,南方型的翅和尾突相对较大,而高山型种群的翅较细长,尾突上的橙红色斑不明显。目前金凤蝶有约40个亚种,今后或许其中的一部分会有提升为种的可能。其中林奈鉴定的亚种,标本采集于1758年,而我国的长尾亚种和新华亚种(P. machaon chinensis Verity, P. machaon neochinensis Sheljuzhko),标本分别来自于1905年及1913年;我国香港的金凤蝶记录,则一直到2004年10月,才由一群业余的摄影爱好者们在丫髻山拍摄到。通常,从邮票上考证金凤蝶的亚种并不容易,多数邮票也只标注了种名。不过也有例外,1980年伊拉克发行的蝴蝶邮票中,有专家考证属为高山型的叙利亚亚种P. machaon syrityy;而在马耳他的邮票上,则直接标注了亚种名。
林奈在命名金凤蝶的时候,也将与之类似的旖凤蝶以玛卡翁的兄弟波达利里俄斯(Podalirius)来命名;旖凤蝶相关的邮票也不少,捷克在2016年发行的邮票中还将这2种蝴蝶放在了同一张邮票的画面中,实际上这两种现在划分在不同的属;欧洲与金凤蝶形态更接近的是黑带金凤蝶,前苏联1987年发行的邮票中同时含有这三种蝴蝶。在北美洲,与金凤蝶类似的更多的是北美金凤蝶(P. oregonius);在东亚地区,与金凤蝶类似的则是柑橘凤蝶,柬埔寨(1991)等国也曾发行过柑橘凤蝶的邮票。黑带金凤蝶在亚洲也有分布。而在邮票发行历史上,罗马尼亚也曾犯下一个美丽的错误:在1960年发行的航空邮票中,其中一枚为蝴蝶图案,学名标注的是金凤蝶,而图案却更像是柑橘凤蝶。对于经验不足的爱好者们来说,从金凤蝶与柑橘凤蝶肩部深色区是否具有纵纹来区分是快速简便的方法。
从科学性来讲,有些国家的金凤蝶邮票也是值得称赞的。以寄主植物而言,继瑞士1954年的邮票之后,匈牙利在1959年发行的金凤蝶邮票,蒙古于1963年11月发行的金凤蝶邮票,邮票的背景均为伞形科植物,是难得的展示蝴蝶寄主植物的主要邮品。金凤蝶的生活史,在邮票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以色列的金凤蝶邮票的副票中,就首次出现了(黑带)金凤蝶幼虫的图案;马耳他1993年的金凤蝶邮票中,则是第一次出现了金凤蝶蛹的图像,随后突尼斯在1944年也发行了一枚带有蝶蛹的金凤蝶邮票。瑞典2007年的自贴邮票中,还首次出现了蝴蝶翅膀鳞片的细节特写;2020年,法国发行“蝴蝶效应”邮票一套,图案也是各种蝴蝶的翅膀鳞片。
(以色列这枚是黑带金凤蝶,同样以伞形科植物为寄主植物)
目前,涉及金凤蝶的邮品类型,除了邮票外,还包括极限明信片、小型张、小全张以及一些邮票的副票,最近张巍巍在邮展中还发现了直布罗陀金凤蝶邮品的试印样张,算是相关邮品中的珍稀品种了。可能各地还有一些军邮或广告邮资片,目前尚未见到太多实物,有待今后深入发掘。
我很期待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是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能够发行有与金凤蝶有关的票,毕竟这是一种既有深刻的中国文化背景也有广泛的世界科学内涵的蝴蝶种类。2017年英属泽西岛邮政发行《纽系中国-蝴蝶》邮票1套6枚,记录了6种在泽西岛和中国共有的美丽蝴蝶,其中就有金凤蝶,而颇为吸引国人注意的是,小全张上引用了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蝶》:“孤蝶小徘徊,翩翾粉翅开。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我国与蝴蝶有关的诗很多,而宋代诗人黄庭坚则有一首诗恰好与金凤蝶有关:
《和柳子玉官舍十首之茴香》宋·黄庭坚
邻家争插红紫归,诗人独行齅芳草。
丛边幽蠹更不凡,蝴蝶纷纷逐花老。
黄庭坚被誉为苏门四学子之一,我也很期待,在将来相关的邮品中,能够看到这首诗的身影出现。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为便于阅读,邮票尺寸有所放大,不够清晰之处尚请谅解。
既往参考博文:
丛边幽蠹更不凡,蝴蝶纷纷逐花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id=1173048
路边的金凤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270808.html
参考文献:中外蝴蝶邮票 寿建新,周尧 2000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