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嘉草如茜

已有 9575 次阅读 2018-10-19 22:34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茜草, 茹藘, 休洗红, 茅蒐, 轮状病毒

 

 

最近连下了几场秋雨。有一天我在山中等人的时候,正好赶上潇潇雨水连绵而至,打着一把破伞,还只穿着一件衬衣,附近也找不到建筑物可以躲雨,风雨中独自在树下踯躅着实颇感凄凉。

好在山中还有草木可以为伴。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些所谓的杂草,此时正好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关注一下。比如长得像猪殃殃的茜草,此前一直没怎么留意过,倒是可以好好拍照记录一下它开花的样子了。


茜草是一种极普通的草本植物,中国大多数省市地区均有分布。《滇南本草》等古籍中说:“叶似枣叶,三五对生,头尖下阔……”,很准确地记述了茜草的形态特征,只是其中“三五对生”,我们现在一般说是叶片“轮生”。夏秋之际正是茜草开花的时节,但茜草腋生和顶生的聚伞花序都很小,而且黄绿色的花冠也与叶片的颜色接近,不注意的话还真发现不了。

茜草的得名,据《本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 茜草见诸于古代科学典籍可追溯至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已有茜根一名,即茜草的根。历史上茜草的别名很多,如、茹藘、地血、染绯草、血见愁、牛蔓等等;《山海经·中山经》中所写的釐山,“其阳多玉,其阴多蒐”,“蒐”据考证便是茜草,也叫“茅”;其中 “茹藘”一名,在先秦的《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及《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中也可以看到,“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茹藘在阪”,所指都是普通草木之意。

但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茜草可非寻常籍籍无名之物。《山海经》中所写的“蒐”,本指茜草,“古人以为人血所生,可以染绛,”说明至少在《山海经》成文的4000多年之前,茜草已经作为一种红色系的天然色素染料而为人知了。诗经·小雅·瞻彼洛矣》中有“韎韐有奭”之句,“韎韐”据考证便是茜草染黄的皮革。古乐府有一首《休洗红》,是明朝杨慎路过蜀地栈道的时候在古壁上看见的,“休洗红,洗多红色淡。不惜故缝衣,记得初按茜。”,则写出茜草染红衣物后若是清洗过多容易变淡的特点。(李贺也写有一首《休洗红》,也算是好诗,但较古乐府之作“蕴藉差远,何啻千里”,近代何其芳也写有一首《休洗红》,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古乐府无名氏《休洗红》,情辞哀怨,也是佳作。)茜草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植物染料,很早就具有了重要的经济价值,据《史记》记载:“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言其利浓也。” 见栀子和茜草在司马迁所处的朝代已经是颇有经济价值的染料作物。汉代应劭的《汉宫仪》也记载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底色都是用茜素等媒染剂染的。此后“茜裙”、“茜衫”在唐宋乃至明清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牧、苏轼、范成大、徐渭等名家的笔下也时有所见。

《神农本草经》中的茜根,则是作为一种上品良药出现的,言其“味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疽,补中。 李时珍也认为茜草具有“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等功效。有意思的是,不少古籍中还记载茜草具有一种特殊的功效:“跌蛊毒”。所谓“蛊”,作为古人假想的致命因素,可分为虫蛊、草蛊、药蛊、咒蛊等许多种,但是却又大都有远距离传播这个共同的特点,《史记正义》的注解很有意思:“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这个特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染性疾病上来。据《周礼》记载:“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蘘荷与茜也,主蛊为最。”周王室设置了专职官员“庶氏”负责除蛊毒,庶氏则采用祭祀祈神(攻说)与药物(嘉草)双管齐下的方法进行祛除,至于用法,则在唐朝的《陈藏器本草》有提及:“茜草主蛊毒,煮汁服。”

中国古代文化中常常巫医并举,去除封建迷信不谈,茜草是否抗菌抗病毒作用还是值得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深入考量一番的。中医药中,以茜草藤为君药的复方制剂儿泻停颗粒也已在临床应用多年,用来治疗儿童的秋季腹泻,但其作用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据华中科大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茜草藤水提物可体外抑制轮状病毒在MA-104细胞中的增殖,其机理初步分析为茜草藤水提物可促进轮状病毒等感染细胞的凋亡,从而终止病毒在其宿主的增殖。至于茜草藤水提物对疱疹病毒等其它病原体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以及有效活性成分的进一步解析,同样值得期待。而明代卢之颐的《本草乘雅半偈》中还提及茜根的采收方法:“用铜刀于槐砧上锉,勿犯铅铁器”,在提取过程中对于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的保存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141794.html

上一篇:天线宝宝:天蛾幼虫 一
下一篇:芋双线天蛾幼虫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20 郑永军 张庆费 朱晓刚 徐耀 何海 宁利中 李学宽 王从彦 康建 黄永义 栗茂腾 李颖业 苏德辰 刘全慧 李剑超 杨正瓴 张珑 高建国 张焱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