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诗经》中的桃虫

已有 7523 次阅读 2018-7-22 11:51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诗经, 周颂, 小毖, 桃虫, 鹪鹩

 

《诗经周颂小毖》是《诗经》中很重要的一篇。与《诗经》众多作者不详为佚名不同,这篇作者明确是周成王姬诵,而开篇“予其惩,而毖后患”,就是成语“惩前毖后”的原始出处。当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主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管理思想深为人知,足见毛主席在诗三百等国学方面的素养,确实非常深厚。

 

《小毖》中提到好几种动植物名称,诸如“荓(píng)蜂”、“桃虫”、“蓼(liǎo)”等,其中尤其以“桃虫”难为理解。对于“桃虫”,《尔雅释鸟》注释为“鹪”,《尔雅注疏》中郭璞进一步注释为“鹪,桃雀也。俗呼为巧妇。” 陆机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则明确为鹪鹩(jiāo liáo):“今鹪鹩是也。微小於黄雀,其雏化而为雕,故俗语鹪鹩生雕。”这个说法将褐头鹪莺之类的野鸟剥离出去,“鹪鹩”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鹪鹩,按照现在的科学分类系统,属于雀形目鹪鹩科。这个科有1780种,中国仅有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一种。鹪鹩的分布很广,中国多数省份可见之外,东亚、东南亚及欧洲等地也有分布,这从其英文名Eurasian Wren可见一斑。我国常见的鹪鹩有7个亚种,多数为留鸟,但在华南、华东沿海一带为冬候鸟。

 

《小毖》中说,“肇允彼桃虫,拚(fan)飞维鸟。”这个意象有点像西方文化中的丑小鸭的故事,只是看起来不太科学,如果说有什么可能性的话,那就是这类鸟或许会被杜鹃类野鸟如鹰鹃所寄生,毛诗中所说的“鹪鹩生雕”,很可能是看起来有点像是猛禽的鹰鹃而已。鹪鹩与杜鹃之间,确有很多科学故事可言,澳大利亚有种鹪鹩甚至进化出特殊的叫声作为密码,以选择性喂养自己真正的幼鸟。撇开科学性不谈,这个故事倒是很有励志的一面。晋代的博物学家张华更是因作《鹪鹩赋》而引起人们关注,从不知名的文人迅速成长为国家重臣,可谓是现实版的“鹪鹩生雕”。

 

古人对于鹪鹩的赋予的文化思想意义当然不仅仅于此。《庄子•逍遥游》便借许由名有云:“鹪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告诫后人要限制欲望,知足常乐。晋朝的“药神”葛洪也在他的《抱朴子》内篇、外篇等著作中多次提到鹪鹩一名,多是取其平凡低调之意,如《抱朴子•备阙》中的“挑耳则栋梁不如鹪鹩之羽”,以及《抱朴子·广譬》中的“化鯤不凌霄,则靡殊於桃虫。”唐宋诗词中,很多著名诗人的笔下也都有鹪鹩的身影出现,比如唐代李白之“本与鹪鹩群”,白居易之 “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宋代宋祁之“鹪鹩自有志,不羡帝梧枝。”,其中文化意象,皆自此一脉相承。可以说,这些诗人文豪的心底,原来都深藏着一颗无为自足的“鹪鹩心”。

鹪鹩的平凡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从体型来看,鹪鹩个头很小,和麻雀差不多甚至更小一点,一般仅在10厘米左右,陆机“微小於黄雀”的描述与之相符。从羽色来看,也是以黯淡的灰褐色为主,很像是山野间枯黄的树叶。鹪鹩很活跃,几乎一刻也不停歇地四处觅食,但是一般并不高飞,只是在地表约1米左右的高度掠过,不注意的话确实也不太容易看到。


 

古时候鹪鹩曾有一个俗称为“巧妇”,一般看法是因为鹪鹩不仅个头小,而且编织的巢也是非常小巧精巧,故称为巧妇鸟。也因此衍生出另外一个成语“鹪巢蚊睫”,是极言细微之意。这个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在张华的《鹪鹩赋》中也有提及。

 

鹪鹩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倒也与其“桃虫”一名基本吻合,实际上,鹪鹩也喜欢在沼泽地摄食芦苇中的虫子,所以也有“芦虎”的称呼,但是“芦虎剖苇”尚有别的解释,也有可能是大苇莺等鸟类。只是当下鹪鹩的这一食虫特性倒成了一些所谓“鸟类摄影大师”们的可利用之处。在北京植物园等地,时常可见一群群拿着长焦大炮的“拍鸟大爷”们,围坐在用面包虫布置的景观周围,享受他们所谓的批发大片时刻。只是在他们“拿片走人”之后,现场往往一片狼藉。这种诱拍行为,对于鹪鹩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会导致鹪鹩对外界危险警惕性的降低;短期内食物成分的单一化,也改变了它们的食物结构和比例,鹪鹩能否顺利应对今后气候和疾病的挑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还是不这么做为好。

 

最近几年,目睹身边不少科研人员因经费、政策、机遇等问题一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颇为焦虑,在此,很想和大家再次分享一下白居易《我身》中的几句诗句:“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期待大家都有拚飞为雕鹏的时刻,如果机会不好,也不必牢骚满腹,要调整好心态,先做个平平淡淡的科研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4206-1125342.html

上一篇:《诗经》黄鸟小考
下一篇:莫待花如霰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7 戎可 朱晓刚 李璐 李学宽 杨正瓴 王从彦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