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报考研究生,需要了解的事儿:我的相关博文汇集 精选

已有 10403 次阅读 2012-10-24 11:12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博文, 报考, 汇集

不知不觉,关于考研的话题,我已经写过许多博文了,也不想重复谈论了。一般,大家更倾向于读新发表的文章,对旧的文章就忽略掉了,其实有些旧的文章也还是值得一读的,因为道理都是一样的。博文写出来就是让人读的,这里,我将自己写的与研究生报考相关的博文做一个汇总,并提取博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供现在报考研究生者选择性阅读。要阅读全文,文章标题上都有链接,直接点击即可。
 
考研和读研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并非成才的标准。研究生学位在谋职时也许还有点儿小用,但在整个人生的长河中,越来越难于成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门限,关键还在于自己是否有真本事。当然,如果你没有读研,那么读研的许多故事你不会知道,个中的酸甜苦辣咸也不得而知。
考生要反思,我辛辛苦苦考研究生读研究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吗?如果是这样想的,那完全可以放弃了,因为目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5-6年的研究生学历并不比5-6年的工作经历更占优势。所以,仅仅一个学位是无法给你带来好工作的。
读研究生,有研究生学位并非高人一等,只是代表不同的兴趣取向而已,只是说明有一拨人未来愿意从事科研教学方面的工作,就像有人喜欢iPhone一样。所以,如果一个学生如果并非想从事科研教学方面的工作却去读了研究生,这就是一个选择错误,出现非教学科研用人单位无法认可你的学位和文章,那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错误在你自己(也许这个错误是被误导而产生的),就像不喜欢智能手机的人却偏偏在别人的诱惑下花了一个高价格买下一台iPhone一样,结果发现没有普通手机好使,怪谁呢?相反,那些喜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考研读研的代价虽然很大,但是他们乐在其中,就像勒紧裤腰带买iPhone的人,虽然价格不菲,但他们觉得值。
 
一、导师对考生心态的理解:由于目前的就业压力大,每个导师平均招收的研究生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大多导师认为,现在考生鱼目混珠,水平参差不齐,要挑选到一个好的学生非常不容易。所以,有理由相信,许多考生并不是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才来报考研究生的,而是暂时缓解就业的压力。
二、确定自己报考的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学习一个自己没有兴趣的东西是非常痛苦的,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痛苦的事,自己却觉得非常快乐。所以,如果找到自己的兴趣,不排除任何人都是杰出的。
三、选择导师:选择所带研究生不是很多的导师可能更加理智。
四、与导师进行沟通:注意保持同导师的沟通频率,太高容易让他烦,因为他也很忙,不可能整天忙你的事,不能让他把你的事当作是负担或者敷衍。频率太低,他会印象不深。一般来说,只要你同导师通过两三封信,他一般是不会忘记你的。每个月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复习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五、面试:其实没有技巧,只有要注意的问题。回答问题一定不要闪烁其辞,要明显地告诉面试考官,我的最大有点是什么,同时我也明白自己的缺点,正在试图改正。(详见下篇文章)
 
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是一种配对组合,并不是两个好人走到一起就是最好的组合,只有最合适的人走到一起才是最佳组合,这有点类似于婚姻组合,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与否。有时候,导师没有看上某个学生,也许并不是那个学生不够优秀,而是导师觉得不合适。如果硬拉扯在一起,可能未来对双方都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面试中不是以成绩是否优秀作为主要考察目的的,优秀与否,考研的成绩已经说明了问题。所以,我希望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将自己性格的优点与缺点都尽量表现出来,不需要特别掩饰,也不要去琢磨那些面试技巧。过多采用面试技巧,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导师的反感。科学研究需要求实,因此面试中的表现其实已经可以部分看出这方面的一些潜力。
研究生是否被录取并不是检验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不适合走读研这条路,晚放弃不如早放弃。早放弃,只是痛苦一时,很快就会有新的道路来迎接你;晚放弃,要痛苦至少三年,甚至痛苦一世。
 
知名教授、院士,由于学生众多,如果你不是特别突出,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可能你到毕业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对于刚刚出头的中青年教授,他们正好是自己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段,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向上很可能成为名师,向下可能堕于平庸。此时他们有想法,有信心,有锋芒,有时间,但缺人手,缺经费,缺经验,缺关系。因此,这个时候你加盟他的研究可能是雪中送炭,由于在学术生涯的高速发展期,他们的思想相对不僵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想法也比较新颖,甚至敢于创新,是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同时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讨论问题,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但不管哪个选择,导师的人品和行为方式都是首先值得考虑的。
 
找导师也一样,最终能走到一起“配对”成功的,一般来说也是条件相当的,也没有谁亏欠谁的。达不到入学条件的学生,已经被淘汰;有能力的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更合适的导师。不管是谁,如果“配对”后天天抱怨,最终肯定也是不欢而散,总有一方对对方要求太高,或者彼此都要求太高。有不满可以说,类似夫妻吵架,解决矛盾也是一个经营的过程,没有谁更高明,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要善于学习。
一方面,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成才有先后,教育并不为成才给出一个时间节点,所以教育关注的是长期就业。大学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当然也会将注意力放在长期就业上。也就是说,学校和老师都不会将学生走出校门后找到的第一份职业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是否成功的指标,而将注意力放在5-10年后这些学生是否有出息。
读学位不是成功的标准,一个学位只能说明你的经历,不能说明你的能力。
在学术圈混,需要的是时间上的积累和自己对科学问题的敏感程度,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最不明智的做法是利用研究生学位来做跳板的,如果有这种想法,现在就打消,还不如老老实实去寻找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从头做起,但仍然混不得。
短期就业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得到升华,为长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了解老师的心态:
研究生招生与玩扑克
目前,招生资源紧张,大多导师还是希望招一个,即使有些不满意,也只好认了。之后,要一直玩下去,期盼自己能改造这个学生,牌拿到手不会发生变化了,但人是可以变化的,所以导师总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弥补某些不足,这样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无法成功的,有时候在培养上付出了比其他学生多好几倍的气力,但还是无法达到既定的目标,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失败的到来,尽管对这个失败已经有了好多年的心理准备了,但真正到来的那一天还是会心生不快。这样的故事也是每天在上演着,好在导师手里一般有好几副牌,玩牌的最终水平并不由一副牌决定,但导师还是希望每副牌都是好牌。
 
就读研究生的心态准备:
攻读研究生,结果很重要,过程也同样重要
如果一味追求结果,显然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就会不分性别,不分专业基础,不分兴趣爱好,完全按照导师和实验室自身的发展需求形成一个模具对学生进行塑造,与这个模具出入较大的学生,在出品的时候被无情淘汰。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在模具的塑造下,自身的特点丧失了不少,但新的优势又没有获得,最后的竞争力反而下降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实验室号称“我们这里的女生是当做男生来用的”并引以为豪,这个观点在中国曾经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曲解下,似乎还特别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难怪社会上将中国的女博士称为“第三性别”。为什么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话是曲解呢?因为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女性占人口的一般,当然是顶半边天,但是女性的那半边天与男性的半边天是不一样的,如果应该是让男性来做的一些事儿却让生物学上并不擅长的女性来做,那女性就是顶大半边天了,这看似帮助女性的宣传却恰恰在戕害她们。许多女性也以能顶大半边天而感到自豪,整个社会也正在日益呈现阴盛阳衰的局面。巾帼不让须眉,唉,还真的是不让呀!须眉们都指望巾帼们让着点儿才行。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25660.html

上一篇:我上课不点名,但也反对学生逃课
下一篇:开始总模仿,最后总超越:写在Windows 8发布之际
收藏 IP: 116.230.8.*| 热度|

25 刘洋 柳东阳 彭真明 刘淼 曹建军 王善勇 蒋新正 李兵 杨连新 刘瑞亭 李宇斌 何应林 徐耀阳 徐耀 许培扬 杨哲 徐传胜 傅贵 蔡庆华 flyingfishguo fansg isak yunmu wgq3867 watercol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