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怀念实体书店

已有 9598 次阅读 2012-8-9 13:30 |个人分类:其他杂项|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电子版, 实体书店, 网络书店

作为一名读书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闲得无事的时候,去周边书店逛逛,倒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消遣方式。这种消遣在数年前并不困难,但现在发觉越发难于受用了。最近有一周的时间呆在北京,一天下午正好有空,想到周边书店看看,用手机上的图吧导航搜索了周边1公里范围左右的书店,还真不少,选择了一个名字看上去不错的书店,按照图吧指示的路线寻找。没多会儿,就到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围着周围看了好几圈,也没有看到书店的影子,询问旁边摆摊的老板,才知那个书店已经关门好几年了。心里有些抱怨图吧,为什么信息更新这么慢呢?没有关系,还有许多备选项呢,再次寻找,大多结局与此类似,只不有些已经改换门庭,做别的生意了,有些店铺还在,只是铁将军把手,灰心丧气中眼前突然一亮,前面似乎有一个科苑书苑。如获至宝地走进去,可是眼前迎来的全部是买电脑配件、小电子设备和游戏软件的。一直往前穿过柜台,终于发现有一个卖书的地方。表面上这里在卖书,但可选择的品种都是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辅类参考书,偶尔有几本无病呻吟的网络小说,还有更多的文具出售,这与我想象的书店有很大的差异,当然最终也没有找到一本我感兴趣的书,甚至连翻的欲望也没有。以前只是在网上看大家谈论实体书店的存亡问题,这次算是亲身体会到实体书店的没落,甚至可能是消失。
 
实体书店曾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小学三年级,认识的字能读完一本小说了,对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放学回家总是绕道到新华书店去看看,有时候也就是看看书的封面而已,因为那个时候书是放在柜台里面的,要看哪本书需要叫营业员拿给你。一个小孩子要书,营业员是不乐意拿的,因为知道你肯定没有钱,还把书给摸脏了。只能流连忘返地多看上几眼,那个时候特别盼望夏天下暴雨淹水,最好是书店的仓库淹了。那样,自己曾经想要得到的书就可能会贱卖了,几分钱一本,这样我也就买得起了。也就是从某个夏天的暴雨开始,我开始收集并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了。
 
慢慢到了中学,总是想方设法找理由不在家里吃早餐,这样可讨上父母给“过早”(湖北话,吃早餐)的零花钱。不用太长时间,将这些钱节省下来,就足够可以买一本自己中意的书了。后来,书店拆掉了柜台,开始自助售书了,我更有理由要绕道去书店了,有时候就是为了看书而去的,看的时间太长,最后被营业员哄走。有些书实在禁不住诱惑,买了。于是书柜慢慢撑满,父母好生奇怪,这些书是哪里来的,我说自己的零花钱买的,他们将信将疑,因为并没有给我多少零花钱,我就告诉他们我买的是书店仓库淹水之后的特价书,这其实是在撒谎。1983年“严打”的那年,父亲临时被抽调到公安局,由于眼见了许多年轻人的偷窃行为,开始重视我的培养问题。那个时候卖书,是会在封底盖上新华书店的大印的,表示这本书已经出售了。父亲在我的藏书中找到一本没有盖印的书,严厉追问是怎么回事儿,这很容易让他联想到书是偷的。我没有偷,心里自然憋屈,嘴也特别硬,结果被狠狠收拾了一顿。我很委屈,将这本书一页一页翻了一遍,终于在中间的某页找到了新华书店的大印。我想起来了,那本书的封底是深色的,营业员怕盖上印看不见,所以就翻开盖在书中了。那一次,我觉得新华书店印章中那个翻开的大书logo特别好看,这洗脱了我的“罪名”,不过暴露了我用早餐的钱买书的秘密。之后,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多给我一些过早的钱,也不再追问新书的来源了。这段经历让我有点儿近乎“神经质”了,以后再买书的时候,我一定要确认我买的书上的印章是否盖了,如果没有,我会自己盖上。小时候,买书的速度与看书的速度大致是匹配的,也就是说,放在书柜上的书都看过一遍了,而不仅仅是翻过一遍。
 
到了大学,有了图书馆,买书的欲望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当然也会经常光顾书店,会买一些书自己留着,光顾最多的还属特价书柜台和学校门口的二手书市场。特别贵的书我买不起,但可以从学校书店借到。由于我并不喜欢看赶时髦的书,也不喜欢武打小说,酷爱科普读物,甚至农业和国防科技也爱不释手,这正像我喜欢看的电视是广告和科技类节目一样。书容易获得了,但得到的书也没有时间通读了,有些只能算是翻了一遍。
 
大学毕业,分配到了研究所。研究所没有了大学那样庞大的图书馆,只有一个图书室,但图书室的书主要是专业类书籍。而此时却对电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电脑类的书籍在1990年代初并不多,研究所的图书室自然不会购买,分院图书馆买得也并不多,偶尔有那么几本,几乎都是在出借状态。我们研究所离分院远,去一次并不方便,所以一般很难抢到自己想看的电脑类书籍。不过,工作了有一个好处,有些书是不用自己掏钱,可以报销的,但需要室主任的签字。我知道,我购书的欲望是远远大于室主任的容忍范围的,每次当我厚着脸皮,提着购书发票让主任签字,看着他翻阅那些发票,我心里就非常忐忑,生怕人家一不高兴,说这些书不能报销,很没有面子的。还好,虽然人家不是很高兴,但也没有拒接过签字,只是在签完字会叮嘱一下,以后买书要有所选择性,别什么书都买。我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主动压抑购书欲望的同时,在自己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内也自费一些。
 
由于自己对购书的癖好,在同龄人当中我的藏书算是比较多的,但仍然羡慕一些老先生家中好几个书架的藏书,甚至立志到他那个年纪的时候家里也有这么多藏书,甚至比他更多。现在看来,这个愿望可能无法实现了,因为在我能自主支配购书权利的时候,我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实体藏书了。
 
时过境迁,到了21世纪,由于网络书店的兴起,我不用再光顾实体书店了,我于是成了当当书店的第一批顾客。网络书店不仅能通过关键词查找自己中意的书,而且价格还更便宜,自然成了我购书的首选。甚至还告诉周围的人,并教会他们如何在网上购书。去实体书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只是偶尔要为儿子购买教辅类书籍的时候会去。虽然书店的人不算少,但大多数人(假期的时候小朋友比较多)可能只是在看书,花钱买的少,还有的人干脆是把书店当做了一个展示厅,拿着手机扫描条码,看看网上的价格能便宜多少,估计最后也是通过网络书店购买的。
 
购书的欲望下降,其实与电子版图书的盛行也有很大的关联。电子版图书的确有很大的优势,不仅不占空间,可随身携带,还能查询和定位自己需要的内容。我曾经准备将我所有的藏书通过超星图书馆下载下来,然后保存为PDF格式,这个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如果我有一本实体书,我就会设法找到其电子版,如果我有了电子版的图书,就不大可能再去买实体书了。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网络下载的外文书籍也有好几百本了。有些书甚至是还没有正式出版发行的,但电子版已经有了。下载到这样的书,很有成就感。但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我有多少时间会去读这些书呢?大多数书籍甚至连翻阅也谈不上,下载的速度远远大于阅读的速度,似乎此时的兴奋点已转化为千方百计地下载到完整的PDF了。
 
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诞生;1939年9月1日,毛泽东同志为新华书店亲笔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194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再次为“新华书店”题写了店名,沿用至今。

我的藏书印。左为专业雕刻,中为自己的习作,右为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赠送(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600537.html

上一篇:畅想物联网冰箱带来的数字化生活
下一篇:科教类节目岂容信口开河?兼谈媒体科普的严肃性问题
收藏 IP: 58.246.164.*| 热度|

57 孙和军 刘博 王庆 曹聪 曾泳春 彭真明 朱志敏 武夷山 朱晓刚 傅云义 许培扬 蔣勁松 吕喆 刘钢 王善勇 梁建华 吕新华 郭向云 谢玉江 韩铭 韦玉程 曹建军 王海辉 高莉 陈远川 陈铁喜 李森森 陈安 蔡庆华 段庆伟 王晓明 呼延雪莹 赵凤光 张晓良 周跃明 陈建林 余昕 李红 黄育和 梁进 梅庆 蒋永华 翟自洋 王桂颖 曾新林 研学交流 强涛 huangshan horled zhouguanghui waun wiseflower yunmu budt zhanghuatian dulizhi95 tlmercur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