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推进到3.5维时空时代

已有 5768 次阅读 2011-12-8 16:27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定位, 信息技术, 摄像头, 时光旅行, 多维时空

一维是指一条有原点的直线,如数轴,定下原点后,就可以用一个数值表示位置;二维是指一个平面,需要用正交的轴来定位,通过两个数值表示位置;以此类推,三维就是立体正交轴来定位,用三个数值来表示位置;四维通常指的是在三维立体空间上加上时间轴,用某时间点上的三维数值标志位置状态;四维空间显然是一个时空概念,人们一般理解的“四维空间”,大多都是指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解,人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这大概是我们能感受和理解的极限维数了。根据科学家们的假设,宇宙是平坦的,而这就有可能作时光旅行。

 

为什么空间的三个维,我们都可以自由来回,只有时间是单向的?时间的本质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多年,许多科幻小说也以此为主体进行发挥。最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要属 H.G. Wells于1895年创作的 The Time Machine(时光机器),这部小说并没有试着在能对人类产生任何影响的时轴内操作(第一次跳跃就到了 802701 年,接着又跳到了 3000万年后),从而避开了纠缠不清的因果问题。之后的星舰迷航、到回未来、超人等都属于时间旅行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与国内最近兴起的穿越故事不同,一般都会照顾到一些变化理由和因果关系,国产的穿越片是不是也太草率了点啊!算了,娱乐片就是娱乐片,有人愿意看就行,想那么多干嘛?国家现在明文禁止穿越片的拍摄和播放,不知道是何道理呢。是不是怕看的人太多,懈怠自己的工作呀。

 

时光旅行是可行吗?物理大事史蒂芬霍金认为是不可能的。他的逻辑很简单:如果可以做时光旅行,为什么没有来自未来的访客?然而,经过了这么久的尝试,仍然没有物理学家能找出为什么不能进行时光旅行—显然,从现有的物理法则来说,时光旅行似乎是可能的。后来霍金改变了立场:时间旅行或许是可能的,只是不切实际。还是没有说清楚行还是不行,于是通过虫洞进行时光旅行似乎成了大家追逐的目标。

 

这里将要谈论的3.5维空间,无法给一个精确的定义,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也许用3+n (0<n<1)维空间更好吧,也没有虫洞。

 

1992年2月,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中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4000亿美元,以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作为美国发展政策的重点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并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 这个提议的倡议者认为,它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之后,世界各个国家争相开始进行了自己的互联网建设,终于发展成目前这个庞大的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与计算机配套的周围设备也发展迅猛。摄像头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目前其应用也无所不在。从最初功能单一,只用于交通违章管理的电子警察,发展进行全方位连续记录的治安摄像头。不仅大街小巷安装,小区也是全覆盖,我们的城市空间几乎处于无所不记录的状态。据报道,人口3千万的重庆市,从现在起到2012年,将安装50万个监视摄像头。镜头不只是关注公路、机场或火车站,也安装在银行或医院,甚至是在电梯。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将有7亿人生活在摄像头里。

 

国家

摄像头总数

英国(UK)

超过 400万个

中国(CHN)

超过270万

法国(FR)

超过3万个

 

另外,天上的摄像头——遥感卫星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扫描和记录着地球。

 

所以,不管从大的范围,还是小的范围,我们已经被广泛记录了,这个记录量是非常庞大的,大到我们几乎想看什么时候就看什么时候,想看哪里就看哪里。我们要想了解过去发生的情况,只需回放这些记录就可以了。如此来看,我们已经能通过这种方式方便地“穿越”到过去的某个时间,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已经超越了3维空间,进入3.5维空间了,由于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旅行,所以我乐意定义这为3.5维空间,以区别我们过去几乎没有什么记录的纯三维时代。这一切的发展,当然要归功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16235.html

上一篇:垃圾论文不分文科理科:驳《都是科技论文,文科论文=理科论文》
下一篇:屠呦呦与北生所副研究员,谁更有水平?
收藏 IP: 58.41.107.*| 热度|

2 罗汉江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