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环境"与"生态环境"不是同义词 精选

已有 16309 次阅读 2011-11-28 10:45 |个人分类:生态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学, 环境, 环境科学, 生态环境, 术语

我的观点:不同意王德华《建议中国生态学学界不要使用“生态环境”这个术语》中的观点。
 
在科学术语上,"环境"这个词,更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环境科学"研究中的"环境"。这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所以并不是王老师的博文中所描述的一般大众理解的环境,往往指物理和化学环境,与条件的含义相同。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我们再看看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如果"环境"如王老师所理解的"生态学中环境一词的含义,包括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具体指条件、资源和其他生物物种。"显然就没有必要后面还加上一句"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了。在这个定义中,自然环境倒是将生物环境区分开来了。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以及大众的"环境"概念其含义却更加广泛,这点儿正好与王老师的说法是相反的。再看英文中对生态学的定义:Ec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 that living organisms have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在这个定义中,也将environment强调为"natural environment"加于区分。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和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是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诸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分开来进行分析的。
 
生态学中表示环境的概念,更恰当地是以另一个词"habitat"(栖息地、生境)来描述的。生境(habitat)一词是由美国Grinnell(1917)首先提出,其定义是生物出现的环境空间范围,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生态地理环境。Ables等(1980)认为野生动物的生境是指能为特定种的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必需条件的空间单位;Baily(1984)则更强调了其周围相关的生物群落,认为“生境是与野生动物共同生活的所有物种的群落”。habitat与英文中的niche(生态位,生物在多维生态环境空间的位置)、site(指森林生境或立地条件)的意义有所区别。但近年来有人将生境结构与生态位的概念等同。“habitat”一词也有不同的翻译,如栖息地(动物学)、生长地(植物学)、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我们认为采用生境一词较为合适。野生动物总是以特定的方式生活于某一生境之中,同时动物的各种行为、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都与其生境分不开,所以生境也可以说是指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的组成成分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一个特定物种的生境是指被该物种或种群所占有的资源(如食物、隐蔽物、水)、环境条件(温度、雨量、捕食及竞争者等)和使这个物种能够存活和繁殖的空间。(http://wiki.eedu.org.cn/index.php?doc-view-514.shtml)可见,即使在生态学中,envrionment与habitat也是有差别的,不能等同。而生境和生态环境在语境上也是有所差别的,后者更是强调的泛生境,不特指某个物种。
 
所以,"生态环境"(泛生境)不是大众的误用,它突出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看待环境,“生态”这个显然修饰词不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如果只用环境,反而引来更多的歧义。我建议,不管是生态学家,还是环境科学工作者,或者大众媒体,在表达habitat概念时,请尽量用"生境"一词,在通俗媒体上说成"生态环境"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说成"生境"大众反而不能理解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12443.html

上一篇:如何解决短期就业与长期就业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下一篇:错误是用来道歉的,不是用来辩解的
收藏 IP: 58.41.123.*| 热度|

7 许培扬 翟远征 徐耀阳 褚昭明 金小伟 刘波 王德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