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冷眼看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 精选

已有 14755 次阅读 2011-8-22 10:31 |个人分类:基金申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科学基金, 中标, 冷眼

今天,大家应该陆陆续续地收到国家基金委的邮件通知,告诉你的项目是否中标。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许多人欢呼雀跃,也有许多人怨天尤人。笔者从2003年回国以来,几乎年年都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年来申请了7次),不过中标的概率少于1/2,只有3(包括本次)。许多人可能认为,这已经算不错了,但与许多每次申请必中的牛人相比,显然还有不少的距离。从昨天收到的科研秘书的邮件得知,我们院今年可能是大丰收,我知道的几位博士后和科研助理都申请上了青年基金,虽然钱不多,但对年轻人来说,这种鼓励与承认比钱本身更重要,祝贺他们!

 

每次为了写一个新的基金申请书,我当年至少需要花3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阅读的SCI文献>50篇(不好意思,我觉得写基金申请书如果只看中文文献,显然高度不够),有些文献我甚至会全文翻译出来,是为了后面的写作准备素材,尽管可能只会引用那么一两句话,其实在翻译这篇文献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有了写作的感觉,也开始了解这个曾经不那么熟悉的领域,这样在后面的标书撰写过程中是有很大帮助的。与大多数人相比,我花在标书上的时间是比较多的,也属于比较勤奋的,但中标的比例并不高。几年前,我在基金发榜季都那么热切盼望好消息的出现,但失望和希望相间出现,慢慢形成了一种冷眼看待的习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慢慢开始享受这种过程了。我现在不再追求那种高中榜率,目前的中榜频率对我来说足够了,这样我才有时间好好完成一项研究课题。而且,我会继续保持每年都撰写基金申请书的习惯,这样可让我的知识不断更新,前一年申请不中的课题,可在来年继续申请,当然内容必须更新。

 

申请的成功与失败真得是难于控制的,但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握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将重点放在后者。当然,这可能会误导大家,有些人就是将重点放在其他的方面,比如,我认识的一位牛人,在写申请书之前,就是打一通的电话,说自己要写一个什么方面的本子,让别人提供一些建议,这有许多好处,一方面确实可以获得一些建议,另一方面,这些人可能都是自己申请书的潜在评审者,呵呵,圈子就这么大。标书要交的前一天晚上,这位牛人加加班,申请书就大功告成了,几个月后,中标名单中肯定有他的名字。平时呢,该干嘛还干嘛,丝毫不影响其他的工作,也不浪费多少时间,效率非常高的。但这种申请模式和技巧显然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复制的,更多的申请者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关系的。可以毫不吹嘘地说,不管任何课题的申请,我从来不托任何关系,一方面是我本身没有这些关系,另一方面是我非常厌恶这些做法。我一直觉得,采取这些方法中标的课题,自己是没有什么成就感的,一个知识分子最需要的是清高,而不是虚荣心。人不求人一般高,我可以继续在各种场合指责这种做法而内心无愧,多好的感觉呀!现在看到网上的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和后台,基金就不可能申请上,这种理解显然对年轻人来说非常不好(我觉得,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程序可能是所有课题申请中最公平的了)。

 

也许,我这也算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也是从年轻的时候过来的,你们目前碰到的情况,其实我也碰到过。希望大家能早日领悟,冷眼看待申请的结果,把握自己尽自己的能力写最好的本子。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478190.html

上一篇:简评方舟子的《“水记忆”闹剧》
下一篇:给多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未果的人支一招
收藏 IP: 211.95.61.*| 热度|

26 肖重发 刘全慧 刘雪明 马臻 张文 郭向云 金小伟 刘强 张素芳 向剑锋 吕喆 刘钢 彭真明 罗晓敏 陆君安 徐耀阳 郭彦洲 徐长庆 王琛柱 陈儒军 罗帆 关燕清 佟冬 刘全生 starstarstar zhokzhok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