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tttt

博文

爱因斯坦的黑天鹅

已有 3466 次阅读 2011-3-17 00: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爱因斯坦, 黑天鹅

杨玲:当科学怪兽遇上黑天鹅-咆哮体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38&do=blog&id=422545

平井宪夫:素人造核电(备注:不懂日语,没有找原帖,信息未核实,不排除谣言的可能)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3/60/96/0_1.html

黄秀清:地震是自然赐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22253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是谁?”

没有犹豫,我会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如果有人问“如果真有世界某日,导致人类灭亡的撒旦是谁?”

我会犹豫,然后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3982,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586日,爱因斯坦放飞第一只“黑天鹅”,来自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同学。194589日,第二只“黑天鹅”翩翩而舞,还是在日本,长崎市的“胖子”同学。两颗原子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带来了全人类的和平。

 

战争真的划上了句号吗?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和平吗?

 

战争没有结束,战争一直在身边。这一次的敌人,不再是拿着枪开着飞机的鬼子,而是无声无息的核能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算不上真正的世界大战,毕竟不是所有国家,所有人参战。而核能量,将把每一个人卷入其中,无论世界的哪个角落,也无论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上的世界大战,人和核能量之间的战争,人和“黑天鹅”之间的战争,也是人和自己无限欲求之间的战争。这一次,没有胜利,注定了失败。

 

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和平,贪婪的人类,不是自己和自己搞,就是和自然在搞。你死我活,不息而不止。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这周和朋友讨论的一个话题。有人说:“人会制造工具”;有人说“人会使用文字”;有人说“人有高等思维”;这里,我想说“人会斗争,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

 

再说说两个人吧。

 

先说杨玲。我来科学网时间不长,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陈安老师最近的十大评选。前两天,杨玲发帖“当科学怪兽遇上黑天鹅-咆哮体”,果然名不虚传。杨玲是科学网的怪物,也是一个“尼玛”自诩的牛氓,没文化啊。他不讲道理,只讲情绪。典型的妄想症患者,而且,病的无药可救。看看他的流氓言论:

 

不要过度向地球索取有没有!

 

尼玛你们指望科学最后科学反噬你们!

 

尼玛地球不是你想搞,想搞就能搞有没有!

 

地球你们伤不起啊亲!

 

妄想症这种病,会在无形之中传染,神不知鬼不觉。我原以为杨玲所言,彻彻底底的胡说八道,满嘴只有抱怨。而看完平井宪夫关于核电的论述,不禁被他传染,也被拉入无尽的妄想之中。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有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的正常和清醒吧。

 

再说说平井宪夫,这是个日本人,也是一个死人,1997年就挂了,死于癌症。生前,他是核电技术专家,日本核电事故调查国民会议顾问,核电劳工救济中心代表,牛B的很。他将自己最光华的20年奉献于日本国的核电事业,最后死在上面,呕心沥血不够,舍生忘死才够。很遗憾,平井也是一个被妄想症传染的重症患者。奉献了整个一生的事业,到最后,却走到了核电的对立面。不见核电完蛋,死不瞑目。“素人造核电”,这是他生前的呐喊,写的很真挚,很长,将死之人,话总是特别多。有空闲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个帖子。当然,如果你也因此陷入妄想,我表示同情。摘抄“素人造核电”中的最后三段话:

 

我想请求各位,每天一早起来,仔仔细细地端看自己的孩子或孙子的脸庞。再想想国家积极发展核电的政策到底有没有问题?特别是位于地震带的日本,不只核电厂事故,还必须提防大地震带来的影响。再这样下去,早晚会发生无可弥补的悲剧。

 

因此我坚决反对继续盖新的核电厂。而运转中的核电厂,也必须确实地逐一关闭。

 

只要有核电存在,真正的和平就不可能降临于世界。请把美丽的地球留给孩子们吧!"

 

文章写到最后,引用黄秀清博文“地震是自然赐给人类的最好礼物”,最后一句话:地球和人类不会因为地震而毁灭,地球和人类会因为人类的贪婪而毁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1376-423211.html

上一篇:从“混日子”,谈谈现在的师生关系
下一篇:为死去的人哀悼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6 鲍得海 杨华磊 高建国 李银生 张志东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