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gictttt

博文

从“混日子”,谈谈现在的师生关系

已有 3481 次阅读 2011-3-6 15: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德华:有多少研究生是日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18188&from=space

汤治国:有多少老师是日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1376&do=blog&id=418297&from=space

王德华:研究生要离开混日子的导师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418989&page=2#comment

汤治国:从学生的立场,谈谈如何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1376&do=blog&id=418844

 

最近的科学网,“混日子”成为热门话题。王德华:“有多少研究生是日子的?”。以及我写的:“有多少老师是“混”日子。这两篇博文,一篇来自老师,一篇来自学生,争锋相对,是“混日子”话题的导火索。

 

大多数时候,看博文只是看热闹。个人而言,也喜欢看博文后面的留言,留言比博文来的简短,也往往更为精彩和深刻。原本只是关注“混”日子的话题,爆棚的留言,折射出现实的师生关系,让人堪忧。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师生关系”开始向“利益关系”演化。

2 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开始向“畏惧之心”演化。

 

有学生写道:(参见王老师博文“研究生要离开混日子的导师”38楼留言)

 

“我的导师眼看招不到好学生,最近就导演了一安排学生交换出国的好戏。

他私自采用外国的学生体制,中国的学生待遇。即把学生当职员对待,不用培养,还可当牛使;月待遇200元还说给得太多了,同时把学校从学校经费里给学生的钱(非导师经费)也算他给我们的钱。

但是导师不顾条件限制,让学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生病了还怪学生身体没他的好;

在他回校没有一次手把手教我这个大弟子的情况下,完全用我是否还有利用价值的观点来决定我在实验室的空间,而不在乎我为他完成的工作,培养了实验室的可持续环境。”

“我快毕业了,他给了我一条路:自生自灭;想起他当初给我的美好蓝图,仿若梦中。一切都没有实现,现实的残酷就已经到来。”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一个硕士生完全自立,完成了4个硕士才能完成的任务,实验结果基本可以确认可以发影响因子合计20+sci论文没问题。可是导师却还是任我茫然,现在只是孤立我,放弃我,因为数据结果全在他那,我的任何想法都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甚至可以凭自己的一时感情,任意削减我的待遇拿给师弟。而我每天能够应对的事就是好好做好自己手中的基本工作,尽量在毕业时有一条好一点的出路。我想我研究生3年来,更多是和导师的利益博弈,而不是他的学生吧,其实我已经习惯了。”

 

“说实话,面对现在的导师,现在我是有点害怕,不过我还是会学会生存,找到自己人生的新起点。”

 

以上的言论,也许在老师看来,有点不可思议,只是少数中的少数,林大鸟杂。然而,作为学生,我深有同感,很困惑,而且,基本上我接触过的每一个同学,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困惑。

 

抱怨没有用,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既然知道了存在问题,就应该尝试着找寻原因。找到了根本原因,然后一步一步为之努力,应该会慢慢好起来。我不知道我看到的原因,是不是根本原因?!这里写出来,讨论一下,讨论出真知。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现实情况下,老师相对于学生,虽然不能算作“绝对的权利”,却已经是“强势权利”。权利如美酒,最是醉人,微醺的老师,看不到学生眼中有泪。被现实挤压的没有太多空间的年轻学生,其前途,至少是科研前途,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老师手中。坦白讲,责任不能全推到老师头上,老师也不容易。

 

“聪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不是很负责任。大多数学生,包括我,在考研之前,并没有对老师深入了解。只是看看学校好不好,老师的研究的方向是否是就业热门,竞争是否激烈,然后做出选择。在此之前,并不知道,也许也不在乎,未来的导师,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遇到体谅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科研条件好,老师也支持,学生努力一些,总会出点成绩;科研条件不好,有想法却做不了,“混混日子”,至少落个身体健康。遇到“没有水平”或是“强势”的老师。要么有力无处使,浑浑噩噩过日子;要么是起早贪黑,卖命的工作,身心疲惫,全部的生活都被“实验”绑架起来。

 

 

如何遏制这种“强势权利”呢?

 

需要学生和老师的自觉,也需要一套制衡的体系。最根本的一点: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于为什么要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我在博文“从学生的立场,谈谈如何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多言。关于如何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具体怎样操作,我没有思路,值得大家多多的思考和讨论。思考才有出路,讨论定有真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1376-419358.html

上一篇:从学生的立场,谈谈“如何发现和培养未来的优秀科学家”
下一篇:爱因斯坦的黑天鹅
收藏 IP: 113.108.133.*| 热度|

7 王德华 孙永昌 刘博 刘让华 张玉秀 李宇斌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