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ankZhao 观心知天下,不露也锋芒。微博地址:http://weibo.com/franklinzhao/profile

博文

赴美读博十六个月总结 精选

已有 42600 次阅读 2015-3-15 21:1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士, 生活, 海外, 心得

注:这篇博文实际上是去年年底写的,当时发布在我的豆瓣日记上。现在发表严格来说,应该是“赴美读博十九个月总结”了。不过,这三个月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变化,除了目前我基本确定下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并已经着手开始准备了。以下是当时的正文:


一晃眼,肉身到美帝已经十六个多月了,上个暑假也没回去,用来修课了。本来在今年八月份到美帝一周年的时候想记录一下到了这边后的生活,但是由于太懒就作罢了,下面文章的前面大半部分就作为年终总结及向亲友的生活汇报。后面小部分是我在国内研究生生活的简短回顾,两者的对比是为了表明我本人持有的看法,即对某一类人而言,出国读研要比国内读更为理想。


我的PhD专业叫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同时我还修了两个minor,一个是Statistics,这是我们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对我们学科非常有用,我本人也非常感兴趣。另一个是Gerontology,一是为了将来找学术工作增加竞争力,另外也是考虑等以后拿到tenure之后可以回国创业做 Nursing Home 和 Daily Care Center。

此外,我还修了两个certificate,一个是本系的关于人类发展的高级研究方法的,另一个是心理系的Quantitative Psychology。

系里承认我们之前的硕士学位,也可以转部分硕士学分过来,但是除了必选课之外,我在系内系外发现了不少对于自己的毕业论文和以后的发展有用的课程,所以就没有转任何课程学分。

由于这些minor和certificate,加上导师的要求很高,我要修90学分,比学校和系里要求的72毕业学分多了18学分。


我的美国同学一学期只选两到三门课,而为了能加速毕业进程,我一学期则选五门甚至六门课,暑假也用来选课了。上课的同时还要完成RA supervisor布置得任务,好在这些任务通常而言不是很难,但是有时候还是比较耽误时间,而且由于和我的学术兴趣不是很搭,我还得花额外的时间和自己的major professor做research。尽管偶尔会有不堪负荷之感,好在我都挺过来了,所上的课都是A(我们学校graduate level的课没有A+)。当然,这对于graduate student也没什么稀奇。


整体而言,虽然到美帝还不到一年半,我觉得已经学到很多东西,远超我当年在中科院心理所三年的收获。


统计知识方面,基础的社会和行为科学统计知识自不必说,在深入学习了回归分析之后以此为基础我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更为高阶的行为科学统计方法,如结构方程模型,潜变量发展曲线模型,以及多层次分析模型等。我们系有在这些方面非常擅长而且领域内非常有知名度的教授,所以可以很幸运的上他得课,得到当面指教。此外,我还在社会系和心理系选了分类数据分析以及中介作用调节作用的课,对相关的内容有不错的掌握。接下来还会修得课程有missing data,longitudinal analysis以及meta-analysis。对此,我很期待。

统计软件方面,加深了对于SPSS的掌握,懂得了运用syntax的妙处,不再只是对着界面不断的click。同时通过一些课程不错的掌握了Mplus软件。此外,上过一学分的STATA课程,对这个软件稍有了解。对于SAS这个相对复杂的软件,虽然有所熟悉了,但是还是打算专门修一门三学分的课来加深掌握,授课老师自己是一门口碑非常不错的SAS运用手册的作者,据上过课程的同学反映,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专业方面,感觉比较有收获的是系里两门主干的理论课,一门是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另一门是 Family theories。通过前者,我选择了现在的major professor,他是德裔,是领域内非常著名的教授,虽然很严格,要求也高,但是相信达到他的要求后,毕业后的去向不会太寒碜。在后者的课程的学期论文,我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模型,算是为dissertation topic奠定了小小的基础 model。关于我的毕业论文,我目前非常感兴趣的是生命全程的健康观(life course perspective of health),我关注的是童年经历对于中年及老年期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打算使用的的统计方法主要是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ing 或者latent class analysis。我接下来的两个学期要修的Family Wellbeing across the Life span, Adult Development, 一个关于Biomarker的seminar以及与自己导师修的一门Advanced Topic course都是为了毕业论文奠定理论上得准备。


英文学术写作曾经让我备考焦虑,但是经过各门课程的训(cui)练(can)后,现在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虽然有时候还是觉得有不小的压力。不过这个也急不来,只有一点一点努力进步了。目前我已经完成了一篇manuscript,同时也有一篇论文摘要被14年的GSA年会(这是我现在所在的领域最重要也影响最大的年会之一)收录,我也顺便去了躺华盛顿DC,系里和学校报销了相关的花费。相当不错的体验。那座城市非常的美,尤其是夜晚的时候搭乘moonlight tour bus环绕城中的众多著名景点,十分令人难忘。15年的年会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我打算提前几天去在迪士尼乐园好好玩一玩。


口语方面,由于我之前在国内就有了相当不错的输入,所以到了这边之后,在逐渐适应了环境以及拜托了害羞心理之后,进步还是比较快的,目前基本可以很流利的与人交流了,尤其是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用美国朋友的话,已经像是在美国生活了不少年头的人了,哈哈。目前的侧重点在于侧重用语和发音更加地道。


生活方面,我现在的住的公寓离学校乘公交约十几分钟,由于所在的城市就是专门为了大学而建的,所以公交也是主要为学生服务,几乎可以直接或者通过换乘到达城中的任何地方。而且这边的公交基本上很准时,按照时刻表运行,所以估计时间快到了再出去乘车就好了,不需要傻等。我现在与两个中国学生做室友,其中一个是老生,有车,而且人非常的好,每周会带我们到小城的主要超市购物一次。美国本土超市的食物整体来说还是比较便宜的,很多比我记忆中的北京超市还要便宜或者至少价钱相当。由于我们学校是个传统的工科占优势的大学,所以我所在的小城,亚洲人还是挺多的,尤其是中国人和韩国人,所以一共有三四家亚洲和华人超市,大部分亚洲的食材和调料都能买得到,当然有些商品的价格翻了几番,刚到的时候要么不舍得买要么买完了也觉得肉痛,现在已经彻底麻木了。另外,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余,我已经学会把烹饪作为一种放松减压的有效手段了,现在的厨艺相比刚来的时候可谓是突飞猛进,一个人张罗一桌四五个人的饭菜也还是可以做到的哈。

此外,美帝对于喜欢电子产品的人毫无疑问是个天堂,加上在这边读博士给的钱虽然不多,但是相比国内时还是有很大提升,很多在国内时觉得挺贵的东西这边都便宜了不少,我买的几个大件有MBA 13,kobo Aura HD 电子书,Bose QC15降噪耳机和Bose soundlink mini蓝牙音箱等,还有其他一些不错的耳机和数码设备。

最后,就我这十几个月的观察而言,美帝的大多数的人都非常友好,尽管有些愤世嫉俗者可能会说,“他们的友好行为都是装的,骨子里还是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之类的话,我还是很享受这里的人际氛围,并且衷心希望,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对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客气、友好、礼貌。


当然,在美帝求学,尤其是读PhD,还是很辛苦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有难度的统计知识以及陌生的统计软件等,但如果对比一下我之前在中科院心理所的三年,当下的生活毫无疑问还是轻松惬意的。


我当年考研是典型的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最后初试分数是我们那届临床/医学心理学大方向总分第一名(我们那年所内另一个大方向是全国统考,那个方向的第一比我高两分,但是两个方向的考试内容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具可比性),超出复试线近八十分。我复试的表现也不错,94/100。

初入所时,我也曾意气风发,相信自己能像以往一样,只要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有所进步。但是三年下来,我的表现却非常平庸。这当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个人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所选择的导师完全不适合自己。现在谈起来很有推脱之嫌,我在此讲出来也是为了读到的同学能在将来选导师的时候有所借鉴。我的导师非常焦虑,多变,所做的领域跨度非常大,而且都是政府当时的关注热点,等稍一冷却,他的方向基本也随之变了。他基本不读学术论文,对此还经常炫耀,他也不大看得上所内那些潜心做学术的老师,称其为“双肩包派”。有段时间,所里的评价机制改革,他有深重的危机感,结果这种焦虑和危机感就毫无疑问的转移到我们这些学生身上,我整个人也非常的焦虑,拖延,甚至事后回想还很抑郁。在那种情况下,我甚至在一篇论文已经完全写好后也要拖延半年才投稿发表,就是因为内心的阻力非常非常大,总是觉得那些不是我想要做得东西。


我在科院的时候,第一年在研究生院修课程学分,当时的虽多少感受到了来自导师多变的压力,但是还是物理距离还是有着不错的缓冲,等后两年回所之后这种内在的焦灼就不断加深,本来想着准备寄托出国读书,但是也一直无法静下心来。而且当时的我有时会变得非常的自卑,完全不像当年的我了。


我是在毕业后花了一两年才慢慢走出硕士导师的阴影。12年新年,我忽然觉得不能再这么蹉跎下去,然后就决定要好好静心准备GRE了,后来经过几个月的备考后,考了个还算不错的成绩,其中verbal考了164分,超过了这门考试93%的应试者。从这时起,我逐渐恢复了斗志,回复了往日的自己。后来的申请也走了弯路,犯了不小的错误,虽然没有去成梦校,不过后来好在也收到了还算不错的学校的Research Assistantship以及scholarshi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0800-874651.html

上一篇:《GRE核心词汇考法精析》书评(兼论GRE单词备考方法)
下一篇:如何用SPSS syntax来查看变量的缺失值模式(missing pattern)
收藏 IP: 69.5.137.*| 热度|

46 韦四江 刘强 俞立平 徐剑 史晓雷 武夷山 智宇 徐志刚 沈文龙 黄永义 牛登科 韩玉芬 苏光松 牛伟博 于谨磊 廖晓琳 刘全慧 李峰 孙磊 温晋 张云扬 董侠 张彬 胡方云 李宇斌 陈万浩 陈瑶 王国强 蒋敏强 贺海龙 孙雪 程娟 张波 吴国林 李静芳 强涛 郝红艳 赵辉 彭畅 yunmu shenlu cloudyou fys wgh133337 xuqingzheng cyllc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