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光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yj

博文

柳埠爬山记(5):山顶观悬崖

已有 4692 次阅读 2017-4-16 20:35 |个人分类:足行天下|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爬山, 柳埠

2017314下午去爬历城三职专北面的摩天岭。

1520分登上山顶,南面是一个高高的石台,可以看到石台的北端还分离出了一个石柱。石台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5~13米,周长90多米。

沿着石台西面的悬崖跟向南,仰望悬崖。

天上还有一架飞机在拉烟。

透过树梢向西看,从西南到西北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脚下几乎没有路,非常难走。向上看悬崖,有些石块向外探出,似乎随时都能掉落下来。

继续向南艰难行进。

1525分来到石台的西南端。

这是石台的南端。

向上爬上那块如檐探出的大石块后面向南看,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这是再向上的岩石,应该能够爬上去,但我一个人,还是安全第一,就不尝试了。

沿着悬崖跟向北走,说这些石块摇摇欲坠绝不是夸张。

向上仰望悬崖顶。

东面悬崖中部从顶到底凹进去一块,有好几个溶蚀的小洞。

石台的东北部,也有很多石块探出。

石台和北面石柱之间崩落残留的石块。

北面的石柱,有好几道垂直的裂隙,底部还有一个小穿洞。

石柱的底部是一层破碎的泥灰岩层,很容易风化剥离,所以形成了一个小穿洞。

石柱最北面的一条垂直裂隙。

回到石柱北,1532分爬上北面一个小山顶,从东北到南五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继续向更高的山顶行进,向东南看去,已经高出石台不少了。

沿路继续向西北,很平坦。

1539分翻过摩天岭悬崖顶海拔477米的山顶,向东南回望。

路沿着平坦的山顶继续通向西北,地图上标注为窝棚顶。

前面有一个小山顶,海拔450米。

从小山顶向西看悬崖。

西北方的山顶南面是一面悬崖,上面还有两个洞穴。

向下方山谷看,山坡很陡,下面还有两道悬崖。

继续向上,来到山顶悬崖东边。

东南方的山谷,早上爬山时就是经过的这个山谷。

砂质灰岩中间的方解石。

这是山顶悬崖的东面。

继续向前转到山顶悬崖的北面。

1539分转到山顶悬崖的西面,向东望去,远处能看到黄石崖南面的山顶,近处山头栽满了侧柏。

向南面山谷看,半山以上基本都是悬崖峭壁。

山顶悬崖的西面,可以爬上去。

向东看过去,远处是黄石崖南面的山。

登上山顶向东南看,两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向南看,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从西南到西北四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站在山顶悬崖边上向下看山谷,非常陡。

从西北到东北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从山顶向回,继续看南面的山谷。

东北方的黄石崖及下面山谷中的北峪村,早上去爬山时曾经过。

从山顶悬崖西面向下。

下得悬崖来,向东看东面的摩天岭西山坡像一堵墙一样壁立。

再向下,从东到南四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继续下山,东面的摩天岭。

东南方青山渺渺,一道悬崖兀立锦阳川河道南岸,此处即玉水画廊。

沿路向下,路边有不少蚁狮挖的陷阱。

向西南望去,是鹿宝泉村的东山、西山及岳阳村北山,早上爬山时从另一个方向见识过。

向南看,逆光下的远山一重又一重。

西面的山谷,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双透明洞已经在东南方向了。

东南到西南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西南到西北四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沿着山脊继续向西南下山,前方的山脊变成了刀削斧劈的石柱。

小心地下到石柱南面,贴着悬崖跟向西。向回看石柱。

前方的山脊还是石柱形态,石柱顶端还长着一株侧柏。

这是石柱的北面,无路可走。

石柱的南面,摇摇欲坠的石块随时都能崩塌。

快速从石柱南面走过,来到山脊的西端,两边悬崖,中夹一道又窄又深的山谷。

向西看右面的悬崖。

东北方的山脊。

向西看。

沿山脊向西下,不断向东南看双透明洞。

东南方的玉水画廊。

1620分下到下面一层悬崖的顶端,向北看高高的山顶。

从东北到南五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再向下,三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路西的悬崖。

东面的双透明洞,南面的洞口已经看不到透明了。


从山崖下来,有不少竹叶状灰岩。

北面小悬崖石块表面上有一些黄褐色的石燧,这是最后的悬崖了。

西南方的远山,两张照片合成的全景。

向北回望最后下来的悬崖,蓝蓝的天上仍有飞机拉烟的残迹。

悬崖顺山势向西北蜿蜒而去,再向下就全是平缓的山坡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7219-1049305.html

上一篇:柳埠爬山记(4):下午去爬山
下一篇:越冬后的悬铃木方翅网蝽
收藏 IP: 112.253.1.*| 热度|

4 武夷山 李学宽 杨正瓴 魏焱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