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林撷英:光影世界的经典之作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5)
1.(50.)我在十年前撰写的论著中关于信息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方式曾做过这样的总结:信息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人作为认知和行为主体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往来穿越于现实实体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之间,从而实现人的一虚一实这两个生存环境的互动、共存与整体发展。显然,在实践信息文明这一生存模式方面,学宽兄走在了我们大家的前面。
——李学宽《成都见网友》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71828
2.(49.)学宽兄掌上明珠的英文名字很美,拍的照片也很不错。不知道摄影技术能否遗传,不过,得益于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是确切无疑的。
——李学宽《女儿传来的照片》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3786
3.(48.)大熊猫的憨态与可爱,在学宽兄的镜头前一一呈现。
——李学宽《她们是国宝》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73674
4.(47.)牡丹花开,爱女远游。舐犊情深,慈爱悠悠。
——李学宽《鲜花献给她,祝她生日快乐》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9520
5.(46.) “放假”,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极为有限的“自我解放”——当然,如果不被误解为“自我放逐”的话。
珍惜假期吧,热爱生活的人们。
而到大自然中去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你不仅会发现千姿百态的生命形态,还有可能发现并如学宽兄那样创造出不可想象和思议的那种出神入化的自然的美。
我相信,这种亲近自然、亲近生命,发现美和创造美的休假方式,无疑是一种“珍惜假期,热爱生活”的最佳方式。
——李学宽《自然界里不放假》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5437
6.(45.)劳动节咏牡丹
——再读李学宽佳作《牡丹献给劳动者》有得
国色天香看牡丹,
万方仪态气自娴。
彩蝶羞怯知何去?
采蜜劳蜂正堪怜。
——李学宽《牡丹献给劳动者》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4898
7.(44.)“孤傲”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环境的现实语境中,语义十分微妙。它所隐含的深层语义,即社会心理层面的现实语义,贬义的机会似乎要远远多于褒义。可是在学宽兄的镜头面前,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看到更难以感受到的东西。
这就是,在这里,我们不但看到了很有些“盛气凌人”的孤傲,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孤傲所不容替代的美。
我倍感赞赏的,就是这种“孤傲与绝美”的统一 ——孤傲的美。
——李学宽《郁金香系列之四,孤傲》欣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4176
8.(43.)劳动节感怀:
劳动不仅创造财富,同时也在创造着美。李学宽老师的劳动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科学命题。
人们赞美劳动,多半着眼于劳动对于财富的创造。而我对劳动的赞美,则更着眼于对美的创造。对那些不能同时创造美的劳动,不在我的赞美之列。
显然,我对待劳动的这一态度,难免有些“孤傲”,尽管还没有达到学宽兄的郁金香那种孤傲得“盛气凌人”的水平。
——李学宽《牡丹献给劳动者》欣赏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4898
9.(42.)微观的美,精确的美。
——李学宽《郁金香系列之三,蕊》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63360
10.(41.)景致美极了。
从色彩上看,后两张尤其美得动人。水面上是微风拂动波光粼粼,岸上是郁郁葱葱青翠欲滴。
——李学宽《成都的天鹅湖》欣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57334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5 2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