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xiu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向大家致意了!

博文

六年前我先生对家庭教育的一点看法 精选

已有 7330 次阅读 2011-7-19 11: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教育有两种,一种是挫折性教育,一种是赏识教育。女儿成长过程中,我扮演的是一个严父的角色,想想有时确实有点过头。我对家庭教育的想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挫折性教育

我认为中国大部分家庭,经常以独生子女(她、他)为中心,因此,独生子女性格容易很脆弱,将来他们走上社会,如果其他人不能这样对待他们,他们往往会受不了。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人说“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因此,常常在孩子取得各种成绩的时候,装作视而不见,或不冷不热地说两句:那有什么,学生就应该这样,家里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取得这些成绩是应该的;或说,还有更厉害的人呢,山外青山楼外楼,别取得点成绩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等等。我认为这样做会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致于使孩子未成才就被表扬的话给封杀了。

二、言传身教的教育

我自小生活在军人家庭,父母非常节俭、勤劳,对中华民族言传身教的传统美德非常推崇,很重视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认为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要求孩子能做到的,力争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说要求孩子本身要俭朴,我首先自己做到俭朴,如一双皮鞋穿了多年,鞋底坏了,鞋帮还好,换了鞋底再接着穿;背心穿得泛黄了,也不丢掉,洗干净接着穿;多年来,即使经商很忙的时候我也从未间断过学习法语、英语,西班牙语,未间断过读历史,军事方面的书,并和孩子讨论、辩论书中的内容等等。

三、坚韧勇敢和理性的教育

自古以来,父亲在孩子面前扮演的就是坚强勇敢的形象,我从小生活在军队大院中,深受军营影响,崇尚习武,喜爱运动。大学时曾获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射击标兵,标枪破记录者。孩子很小时,我就常带她到野外打麻雀,挖蚯蚓等就地取材的钓鱼,到野外爬山,骑马;从1995年起多次带她不远万里开车回东北老家。上路之前先买来一本新版地图,和她一起研究划定一条要走的路线;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带她一起将汽车的机油换过,准备好备用轮胎,修车的工具等,培养锻炼她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旅途中,车往往一开几百公里才停下来,中间在车上吃些水果和点心等,然后找个大站休息过夜,顺带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期间的艰险不言自明,目的是言传身教地影响她,打开她的视野,培养她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培养她坚韧的毅力,让她从小就敢创天下,不怕艰难险阻,做事有恒心和毅力。

古人说:“天下有大勇者,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大勇者所以能够具有处事不惊的本事,我认为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家庭教育与后天培养和磨练得来的。因为他们经得多,见得多,在经多、见多中他们学会了承受压力,学会了顽强,学会了遇事不惊。

 四、让孩子明白:要对自己负责、不逃避

在家庭中,孩子的母亲一直是以慈祥、温柔、理解孩子的形象出现的。母亲一直在用她无私的温情关爱着孩子,保护着孩子不受伤害。但是,我认为如果这种无私的爱护不加适度控制,就会变成溺爱、纵容,我国自古就有慈母多败儿的说法。主要体现在母亲过分顺从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缺点过分包庇,替办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孩子很小我们带她长途旅行时,我就坚持给她一个包,让她自己管理好这个包,决不帮她,也不让她母亲帮。

孩子自小学二年级时就上了海南条件最好的私立国科园寄宿学校,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学校,从未承受过升学压力。因此,高一时她产生了不靠自己努力,靠家长财力支持去英国留学,以逃避高考的想法。当时,我狠下心冷冷地跟她说一定要参加高考,检验一下你在同龄人中的位置,任何用钱买来的东西都是没价值的,把她逼向背水一战的地步。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不知她到底能不能拚出实力和水平,但是也狠心地做了,并且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同意她母亲和她的想法:在校门口租了一套房,让她和几个合得来的女孩一起住,以备战高考,并帮她准备了必需的家具,安装了防盗网等。

    总之,我和她母亲软硬结合的培养方式,潜移默化中成就了今天勇于拚搏的女儿。还是那句老话:是鹰早晚要独立飞行的。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你今天对她、他不狠一些,她、他明天就不会长出丰满的翅膀,就难有振翅翱翔的本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20-466218.html

上一篇:天涯何处无芳草?此处芳草最怡人
下一篇:不能不表态了!
收藏 IP: 119.41.44.*| 热度|

26 赵明 陈湘明 杨正瓴 刘立 刘钢 梁建华 刘光银 逄焕东 刘用生 马磊 周少祥 吴志荣 高建国 丁大勇 李学宽 王修慧 曾新林 王亚娟 柳东阳 李宇斌 蒋继平 唐常杰 柏舟 鲍海飞 茹永新 郑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